正月不理发,我们究竟在缅怀什么?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今天是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的俗彦在中国妇孺皆知。穷本溯源,“二月二,龙抬头”本是一个天文现象的描述,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角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一,代表龙角)会在这天清晨于地平线升起。民间因而传说,二月初二是龙神苏醒、龙王抬头、苍龙登天的日子。二月初二的习俗有很多,唐人在这一天吃“富贵果子”(即点心)以迎富贵,宋皇室在宫中举办“挑菜”(猜菜名)的大型娱乐活动,元人则将“二月二”和“龙抬头”正式联系起来,做一桌以龙不同部位命名的全龙面食宴(很好奇皇帝在宫里面对餐桌上的同类,究竟是大快朵颐还是兔死狐悲~~~)。不过时至今日,一说起二月初二,我们脑中想起的传统习俗只有一个:理发!



有人说:“二月二,龙抬头,应该理发。这可是我国悠久的传统习俗啊!”这话纯属一派胡言,莫名其妙至极,让人感到非常气愤。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据我所知,古代男女成年之时(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便开始束发,此后除洞房花烛夜夫妻各剪一缕以结发外轻易不得毁伤。上古五刑之一的髡刑便是把人剃成小平头没胡子,是一种侮辱性极大的惩罚。(曹操画外音:本相割发代首真心不是虚伪啊,牺牲很大的好吗?!)未成年的孺子可能会有几个时间点需要理发,但因各朝各地风俗殊异,敝人实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才会推行剃发令,小范围的有西夏景宗嵬名元昊,全天下范围的便是大清国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换言之,二月二理发的风俗最多追溯到剃发令颁行之际,距今不过三百多年。



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从岭南到中原,从江南到西川,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为了捍卫华夏衣冠揭竿而起。付出巨大牺牲之后,人们被迫接受了这一屈辱的命令。但是,极具聪明才智的人民群众很快就想到了表达愤慨的方法。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在这个月坚持不理发,以月代年,相当于一年都不理发。对外则宣称“正月不理发”是“思舅”,“思舅”谐音“思旧”,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但这样明显的谐音还是容易刺激到统治者得位不正的敏感神经,于是人们又将“思舅”改成“死舅”,从而为正月不理发寻找到合情合理的理由。事实上,这样的民间智慧在清代屡见不鲜。譬如大清国严禁百姓诽谤统治者出身蛮夷之地没有文化,但偏偏总有人把“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挂在嘴边。人民群众的情感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倘若统治者一直高高在上,习焉不察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看来,二月二理发应当是由“正月不理发”发展而来的习俗。我们或许可以不在二月二理发,但也绝不应当在正月理发。何时理发只是一件小事,但这背后却是整个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另外再说一句题外话,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今天上午特意去把头发剪短了。二月初二,北京的风挺大,刚理完发的朋友要小心着凉。

The end.


    关注 朱门酒徒子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