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名菜 ——吴航“潘鱼”

 

这道菜,乃用青鱼做主料,剖腹去鳞后渗入羊肉清汤,配以香菇、虾米等佐料蒸制而成。其味之美,可谓“天上没有,人间...



这道菜,乃用青鱼做主料,剖腹去鳞后渗入羊肉清汤,配以香菇、虾米等佐料蒸制而成。其味之美,可谓“天上没有,人间难求”。据说,他当年烹饪此菜,本为招待友人,因其中有回人朋友,不吃猪肉,便想用羊肉清汤蒸制青鱼,谁知朋友吃后大加赞赏,后来竟传到京城名菜馆“广和居”老板耳中。那老板硬是要潘炳年传授其烹饪技法,之后京中名人张之洞、翁同和京城何绍基、李越缦、潘祖荫,以及京城名妓赛金花、小凤仙等吃后也大家赞赏,于是便将这道菜称作“潘鱼”。《旧京琐记》、《咸道以来朝野杂记》都把“潘鱼”收入书中,说“潘鱼”者,出自潘炳年。并把它与“东坡肉”相持并论,还把佐料中虾米美名“金钩”,称“潘鱼”为“活钓龙门”,其意韵与“佛跳墙”有异曲同工之妙。
潘炳年(1844~1919年),字耀如,晚号退庵,长乐县三溪垹上人,其父潘茂架迁居福州都司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炳年幼年丧父,生活清苦,攻读刻苦。16岁中秀才,年未20即授生徒以自给。同治三年(1864)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任国史协修、功臣馆纂修、总纂,兼八旗官学教习。

民国成立,潘炳年以清朝遗老自居,隐居不出。民国二年(1913年),假潘氏宗祠创办单级小学校。八年四月,以遗老积忧卒,年七十六岁。逊清太傅陈宝琛撰墓志铭。遗著仅存《使粤日记》二卷,丁亥李志立传《名臣》里老传,潘炳年中进士后,因不屑趋媚权贵,故久滞翰林院。俸银微薄,生活清苦,平日应酬借车而出,寄居官署后院,随民牧称,分所应尔,似无足奇,然德足以善政化民,而推其量焉,则与庙堂风宪。其政绩应千古矣,曾被誉为“闽中奇人”,多才多艺。以至今日,这道被誉为京城名菜的“潘鱼”,仍常常出现于京城名菜馆,有人知道潘系长乐人,故又称它“吴航潘鱼”。


    关注 福建省诚信促进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