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声】责任与理想——从《爱莲说》探周敦颐之人生态度

 

责任与理想——从《爱莲说》探周敦颐之人生态度作者:刘斐周敦颐,字茂叔,当今对他最为通用的评价是我国宋代理...

责任与理想——从《爱莲说》探周敦颐之人生态度
作者:刘  斐




周敦颐,字茂叔,当今对他最为通用的评价是我国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宋代理学融合佛、道、儒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质,主宰万物)。但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他的代表诗文《爱莲说》,其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更为后世所流传,成为评价某人身处污境却能洁身自好的最好褒奖。

粗览周敦颐的生平,不难发现,他生前并无显赫的地位,“理学开山”是后人推崇而得。他本是个孤儿,长大后做过县里的小官,为官期间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的赞扬,晚年隐居庐山,建立了濂溪书堂,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日子。此人在理学发展研究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入仕为官也能太平一方,晚年又得逍遥于世。看似完美的人生历程,却在艰难地均衡内心的真实需求。透过《爱莲说》,或许能折射出些许光芒。

他为何选择“菊、莲、牡丹”做为寄情言之之物?

“菊”的意韵有多种,是自古文人歌咏的对象,它最核心的象征意,是代表了贤士的高风亮节、高雅伟岸、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将其内涵发扬光大的、思想上做到人物合一的,当属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远离尘世、逍遥自得,是无数沉浮于仕途之士的追求。周敦颐从众多“可爱者”之中,首推“菊”,无不显露出自己对“陶氏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是个人贪图安逸,也有对当世污浊现状的反感和自己高洁品质的流露,这些情感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大量抒发,“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傍人莫爱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这种向往在他的人生规划中也有所体现,周敦颐的晚年生活,不是深居官府荣华富贵了却一生,而是隐庐山林,与云为伴,与鸟为邻,不闻尘世,栖于濂溪。当他以多病为由请辞官职,结束了31年的为官生涯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做起了“陶后鲜有闻”之人。

“莲”不属“花中四君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赋予“莲”品质的,当归功于周敦颐。莲花高洁,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高洁不同于“菊”的隐逸,它身处淤泥却能出而不染,浮于清涟却能濯而不妖,周围环境的恶劣更反衬了它的洁身自好,自身的节操也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对它是“远观而不亵玩”。粗看周敦颐为官31年的政绩,虽然社会太平,百姓安康,他却始终未能被委以重任,也许与他不愿谄媚世俗有关吧。

“牡丹”是中国自古文化中的一支,它代表了富贵、发达,这是大多数人心之所愿,但它却难与周敦颐形成共鸣,甚至成了他笔下世俗的象征。

安闲隐逸是周敦颐的理想,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那么一点的距离。宋代理学虽是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但周敦颐的身上却打着儒家思想的深刻印记,儒者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身在官场的周敦颐,不忍为一己之乐,而放弃百姓的安危,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做好分内职责,“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陶渊明是位圣者,因不愿“以心为形役”,而解绥去职,追求他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周敦颐是位智者,纵使知道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遥远,却也能理智地找到二者的契合,如此之智,少人能及。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是也。


    关注 郑州中学梧桐校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