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小故事云上之村

 

欢迎大家来投稿,微信邮箱同步(249359085)...

欢迎大家来投稿,微信邮箱同步(249359085)
奔多村大竹箐,蔬菜生长的摇篮
在东川的人都知道奔多村大竹箐的蔬菜最好吃,但很少有人到过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想到奔多村大竹箐亲眼看看那里的蔬菜。在细蒙蒙的雨丝里,我们开车沿着盘山的小块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海拔越来越高,雨下得越来越大,雾也越来越大了,几乎看不见前方的路了,只好把车停在路边。



“这地方真远啊,也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这有一个岔路,该往哪里走呢?”司机小施下车探路去了。正在这时有位老乡开着一辆三轮摩托从山下驶来,他见到我们站在大雨中,便主动停车,大声对我们说:

“你们要去哪里儿,是不是车坏了?”

“我们要去大竹箐,找不着路了”我说。

“哦,已经不远了,我家就是那里的,那里的路太窄了,今天雾大,看不清,你们路又不熟,开车去不安全,要不我带你们去吧”老乡说。

“真是太好了,我们都不敢走了,雾太大,一点也看不清。”

老乡急忙把车上拉着的一些塑料筐收拾了一下,拿出小板凳,让我们坐好,他把身上的雨衣脱下来,递给我说:“快,穿上吧,小心冷着的。”

我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大哥,你去哪里回来?”“穿上,穿上,我拉菜去新村卖,要不是下雨早就回来了。”他把雨衣披在我身上,转身又拿了把伞递给我们。于是我们坐着老乡的三轮摩托车,顺着大约只有2.5米宽的村路,又爬了几个坡,绕了几个弯,不远处传来哗哗的水流声,对面的小村庄,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美丽极了,真可称之为“云上之村”,再靠近些,水声更响了,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绿色的菜地,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这时老乡停下车,转过头对我们说:

“现在下着雨,到我家去躲躲雨吧。”

“要的,要的!”大家都乐意,于是我们跟着老乡,顺着小河边的土路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了老乡家,他家门口用水泥打了一块平地,接通了水管,老乡说,他们从地里收回来的菜都是用山里接过来的水在这儿洗干净,再拉到新村集义街去卖。我喝了一口水,冰凉甘甜,非常好喝。



“大哥,这儿的水真好喝!”小刘连着喝了好几口。

“好喝的很,我们去新村,下面的水都不爱喝的,这水是大山高头淌下来的,又干净,又好喝,新村下面有好些人来我们这里拉水回去喝的,天然的山泉水。”老乡用手指给我们看山泉是从哪里流下来的。

到了老乡家里,老乡忙着找毛巾给我们擦脸,端茶泡水还生火让我们取暖,让我感觉就像小时候回到外婆家,好亲切,好温暖。我们和他聊了一会天,老乡告诉我们,大竹箐这地方历史以来就以蔬菜种植为主,这里海拔在2000米左右,温度比新村低5度左右,气候好,空气好,温度大,水方便,土地肥沃,特别适合蔬菜的生长,是比较理想的蔬菜种植基地。现在整座山都种满了蔬菜,每个季节都种,他们家种了25亩,年产量有100多吨,一年四季都在忙,蔬菜种植是本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雨停的时候,我们想出去转转,老乡让他的孙子给我们带路,他又带上农具准备到菜地里去干活了。老乡的孙子上五年级了,话少,黑黑的,壮壮的,他带着我们参观了村里的菜地,这里的菜地呈阶梯式地分布在山上,菜地边上都有引水的小沟,地里种着青菜,青豆、蒜、苤蓝、西兰花、紫甘兰、大白菜、圆葱、南瓜、甜玉米、甜菜、胡萝卜等,每块菜地都打整得齐齐整整的,可见农民在这些菜地里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心血。



大竹箐村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其次,这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虽然通了公路,但路面太窄,弯道太急,大一点的车子进不来,给蔬菜产品快速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蔬菜种植区域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效益差,营销组织不健全,导致蔬菜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需要以运用先进实用的育苗、良种、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蔬菜基地生产水平,采用现代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通市场渠道,利用蔬菜基地的带动功能,逐步向规模、品种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午,我们到菜地里和老乡一起种菜,收菜,洗菜,捆菜,晚上还在老乡家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农家饭,吃到了最新鲜的,最生态的蔬菜,最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里我在一片绿色的蔬菜海洋中划来划去。
来源于投稿故事


    关注 文化东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