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姓团?还是姓社?

 

在混乱之时,我们应该追问,社团是什么?...



开学还没几天,大新闻又来了。

估计军训的孩子还没搞懂怎么回事,但是din要告诉你们的是,中大的社团即将变天。

中大校团委日前公布了《中山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中山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细则》。



这是什么鬼?简单来说,相当于校内社团的游戏规则吧。社团玩不玩得转,很大程度上就要看在游戏规则里面怎么玩。

《办法》和《细则》相比以往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和完善,其中最直接也是影响最大的改动就是社团挂院系管理:



什么意思呢?从此以后,除了特定的几个社团(艺术团、广播台等)外,剩下的所有学生社团都将由社团主要负责人所在院系党组织进行指导和管理。并且以后每年社团主要负责人换届后,社团业务指导单位也要随着主要负责人所在院系进行变动。

也就是说,假设今年A社团的社长是X学院的,今年A社团就要挂靠在X学院,明年社长毕业了,下一届社长是Y学院的,A社团又要转到Y学院。

而从前,全校社团的主管单位都是校团委,活动、场地的审批都由校团委负责。主管单位的更换,意味着不同的社团要对各自挂靠的学院负责,活动申请等程序都与学院接触。

另外,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年审、注销等机制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流程和规范,学生社团的准入与考核机制变得更为严格,一些接近活跃度接近为零的僵尸社团可能会被淘汰。

然而,《办法》和《细则》的公布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全校绝大多数学生事先毫不知情,不少社团的负责人都表示刚知道不久。开学之初,他们正忙于换届招新工作、写社团年鉴、跟(前)指导单位的老师进行沟通,却突然被告知要换指导单位,而部分学院则更晚才接到通知。

我们广大学生被告知的则是,《办法》和《细则》是学校“多次讨论研究修改,多次向各职能部门、院系、社团广泛征求意见”的结果。

更有甚者,有的学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不知道怎么接,也不知道怎么管”,导致一些社团前途未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昨晚和今早才告知全校各学生社团负责人的以下这则通知:

于是当社团负责人们在和新的指导单位老师进行沟通、社团年鉴还没写完、招新工作迫在眉睫之时,得知自己社团的未来将要由自己一个人和一场仓促而荒唐的考试决定。

而且考的不只是《办法》《细则》,还要考学生守则和校史。

不少社团负责人开玩笑道:担心社团葬送在自己手上。也有人说,明年应该加上社团负责人体测的项目。

幸运的是,今天公布了最新消息,考试改为培训,各大社团负责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对此我只能说,还好Din不是“社团”。(心疼三十秒)

以下是《办法》和《细则》中的一些具体条款:



这话似乎在哪里看过…跨校区建设进行了多少年来着?



Din君这样非团员的群众还是专心吃瓜吧。



指导单位年年换,各学院轮着管一遍?这真的合理吗?不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信誓旦旦“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看来您可以预见未来。



相信各学院也是这样想的(蜜汁微笑)。

(部分截图来自中大青年《资讯 | 解读和》)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或许我们要思考的已经不仅是学校决策和出台规章制度的程序问题了,一系列更加根本的追问非常有必要:社团是什么?社团如何形成?社团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社团与学校的关系如何?社团与学生的关系又是什么?

学生社团毫无疑问是一种学生组织,那么学生组织的结成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社团是学校用来管理学生的工具,还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共同体?

自上而下的组织如校团委、后勤办、教务处等管理机构,是学校发挥管理功能的工具,学校社团的性质是否等同于这些机构?显然不是。遍观校内的社团,“兴趣”无疑是学生社团形成的初衷和目的,至少形式上如此。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出于共同的兴趣结成一个社团,从事与兴趣相关的活动,这是“社团”的本来面目。其中可能出现“异化”的现象,暂不讨论。

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社团必然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社团的存在来源于学生的授权,其享有的权利也应该与学生的权利等同。行政机构的权力来源于校方的授权,学生社团的权利来源于学生的授权,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但是当学校将所有社团以“管理”之名自上而下地摆弄的时候,你感受到这种区别了吗?(摆弄一词或许不太好听,也有些失准,但多少是普通学生的感受)

完全抗拒学校的权力是愚蠢的,毕竟学生社团也必须在学校内活动,你的活动场地以及其他资源都是由学校提供的,学校自然有权对社团进行管理。但是当我们追问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时,难道这不也应该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吗?(很多讨论会在此展开,但是暂不详述)

学生,包括学生社团对学校不应该是一种“服从”的关系,更合理的应该是一种契约关系——学校为学生提供资源,学生提升自我并推动学校发展。

如果学校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治思维,而学生社团对学校习以为常和无奈地“服从”,那么学校与社团的关系将停留在一种威权主义的框架里头,长此以往必然是对立的加深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既不利于校内秩序的维护,也不利于社团的健康成长,更别说“共同体”的建设。

这些年来,中大学子公民意识的提升和社区参与的增多有目共睹,学生群体的变化是趋势所在。在未来,学校的治理思维是否能适应,对学校管理层和学生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而学生社团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只能说拭目以待。

最后想对刚刚进入中大的新生说,在逛某团大战之前,可以多想想,社团是什么?
中大Din
爱中大

爱妹子

加社团不如加中大Din


    关注 中大Di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