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你的戾气熏到我了”

 

说说“戾气”...



原创

不知什么时候知道了“戾气”这个词。

汉语里有好多形容词或名词加“气”这样的组合,例如“傻气” “稚气” “俗气” “孩子气” “烟火气”,还有东北方言“冒虎气”等。“气”在这些词中都有一种“气场”的含义。曾经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批评我们做事蠢时经常喜欢说“看你那傻气腾腾地往外冒”,这时脑子里就会联想起动画片中表现一个人怒火中烧时背景变为黑色,身后燃起一团熊熊烈火的场景,只不过这烈火变成了数学老师口中的“傻气”,这”傻气“在我们听来也就如同玩笑一样,让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慈祥与幽默。而且加之小时候说点什么傻话,姥姥总是嗔怪道”净冒虎气“,久而久之,在我的意识里这样的词语组合就带了一层逗弄与喜爱的意思,”气“在我心目中就像汉语里好多词语儿化后表示小称、爱称一样,多了一层”萌萌哒“的意味。

直到后来直知道了“戾气”这个词并且懂得了它的意思之后,感觉这个词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透着让人极端厌恶的气息。可能由于以前就不喜欢“戾”这个字眼吧,光看这个字的构造,上“户”下“犬”,明显是一条主人不在家时的看家狗,这样的狗在对待入侵者时肯定是凶神恶煞进攻性强的,所以“戾”这样的字眼落实到人身上至少也应该是眉毛倒竖、目露凶光、随时准备和人开战的状态。但一个人戾气重不重不仅仅体现在相貌上、表情上、还有语言、行为等。这些因素有时都不需全部拿来参照对比,就可以判断戾气重不重。(当然,这种判断都是主观的,我认为戾气重的别人可能觉得还好)

我在大二时去图书馆借书,偶然发现一本生活手记,大略看了一眼觉得挺有趣,就借回去读。这本书写的是作者陪被调去国外工作的丈夫去国外生活的日常记录,记录作者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展示了中国生活与国外生活的不同。这本书内容充实,语言幽默,而且作者也是一个东北人,读完更感亲切。我就去微博搜索她的名字,结果还真搜到了,微博认证也正是那本书的作者,于是我在她最近一条微博下留言,大意就是读了您的书,觉得写得很好之类的话,第二天她回复我“谢谢”,为此我还高兴了好几天,自然也就关注了她的微博。但后来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对她的喜爱越来越淡,直至后来取关了她。原因在于虽然她不常发微博,但几乎发的微博不论是原创还是转发别人的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某某机关发布了新的政策,她转发并配文“有屁用”,某某“公知”发一条评论某件时事的微博,她转发并且言辞激烈甚至带侮辱性字眼和人家“对呛”,发关于自己的生活的也都是抱怨,总之她的微博简直是一触即发的战场,更是抱怨的重灾区,和她在书里给人留下的乐观、积极、豁达的形象完全不符,每次刷新到她的微博都感到好心情被影响了,所以后来只能取关了。在我看来这样就是戾气重的一种。虽然我见过她的长相,没听到过她说话的语气,但她微博里的文字为她打造了一种气场,让人一进入就会紧张、烦躁、心情差。

这还仅仅只是充满“戾气”的文字所带来的影响,生活中要是遇到用凶狠的眼神“凌迟”你的身心。用“暴戾”的语言污染你的耳朵、用可憎的行为摧毁你的三观的人,真有一种被没有主人的疯狗咬了一口你不能反咬回去又无处索赔的无奈。大概两个月前,有一天在自习室里,我给平时一起自习的同学占了个座位,不久,进来一个女生,坐在我占的位子旁边,然后把手机放在我占的椅子上充电,我以为她没看到我为了占座位放在桌子上的书,于是过去轻声提醒她“同学,这个座位有人”,她没说话,只是表情很不悦地要把手机充电器从插座上拔下来,我这时由于她不悦地神情觉得自己有点愧疚,毕竟我同学还没来,就让她在这充会电吧,我就带着点歉疚地说“不然你先坐着吧,等我同学来了你再走也可以”,我发誓我这句话完全不带任何傲慢或施舍的口吻小心翼翼的轻声说的,然后她傲慢的抬起头,眼睛里盛着满满的怒意,一皱眉,抛给我两个字“什么?!”我当时万万没想到她会是这个反应,已经分不清她是由于当时电脑房的机器声音太大没听清我说什么还是在诘问我竟然让她先坐着然后再给我同学让位置,所以我又重复了一遍我刚才的话,这女生听到后就没有任何回应,语言和行为都没有,但仍然坐在那里。我真的是目瞪口呆。后来回去和室友们说这件事,大家都觉得这女生戾气好重,更有激动地室友义愤填膺的问我怎么当时没有一巴掌扇过去。我虽然一直认为不要轻易判断一个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上一刻发生了什么,也许那个女生刚刚失恋了,或许是在生理期(我也希望她仅仅是因为一时的不快才把火撒到我身上,不然这么不友善的性格我真替她担心她的人身安全......)但我认为不论一个人刚刚经历了什么都不是拿无关的人当出气筒的理由。想起之前读到的一句话,”我没欠你八百万,我也不是杀死你妈的凶手“。我所说的不轻易判断一个人是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裸奔,不要急于大笑两声再骂一句”精神病“,他或许是游泳时被偷了衣服,或许是玩真心话大冒险玩输了,而不是一个人戾气重到像随时要点燃的火药桶,把周围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圈进他的气场中闻火药味甚至被炸得外焦里嫩时还要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没资格指责我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发生了什么。这时旁人必须判定他为”精神病“才能控制住不去”反咬疯狗一口“的冲动。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我们是旁观者,后者我们是受害者。当事人在做无论多么怪异多么不为常人所接受的任何事只要不影响别人,旁观者都无权指指点点,但当我们被变成”受害者“时我们难道还无权说我们遇到了一条疯狗吗?(关于不要轻易判断人的部分请看我之前写的随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我有时非常不能理解有些服务行业的人为何每天一副扑克脸。就以我们学校为例,校医院挂号处的女医生常年冰山脸,你多问一句她都仿佛要咬人,食堂里卖豆浆的阿姨经常上一秒还在和同事谈笑风生,下一秒看到学生要买豆浆立马敛起笑容,“吧嗒”换上一张凶神恶煞的脸,万一不小心有个别的要求那简直就是欠她八百万了,嗓门提高八度训斥你怎么不早点说或怎么这么多事。我曾经和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如果一份工作真的让你每天如此不开心为何还要继续呢,如果因为换工作困难还必须养家糊口那为何不能试着平和一点的工作呢,不这道“气大伤身”吗“而且我们发现凡是恶言恶语的人大都是手里有点权力但又没有很大权力的人,她知道你为了看病为了买早餐必须得忍气吞声,她知道你不会因为她这么个不起眼的角色而去费力费神的投诉她,所以肆无忌惮,所以飞扬跋扈。而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是平静谦和,尽管可能有对”身居高位“的人的约束多这样的因素,但反过来想这也可能是人家为什么会”身居高位“的原因吧。

所以,对生活中戾气太重的人能躲则躲吧。

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戾气实在是太熏人了。


    关注 胡言的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