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时区】徒步莫厘峰

 

吃苦是一种修行,压抑的心灵需要释放,吃点苦头方能体会苦尽甘来的酣畅,也能为略显单调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这是一...



吃苦是一种修行,压抑的心灵需要释放,吃点苦头方能体会苦尽甘来的酣畅,也能为略显单调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这是一场逃离,也是一次体悟,伙伴们将足迹和汗水留在了太湖之滨、莫厘之巅。

天公作美,本是春雨绵绵的时节,难得留给我们一个空档,还洒下了灿烂的阳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大巴,9点钟,我们顺利抵达莫厘峰下的东山镇。简单的热身过后,便开始了今天的旅程。越过村前大路,向上攀援,在灌木、枇杷林中探寻登山小路。在树荫掩映的通道里穿行,有的地方不得不用手撇开树枝,猫着腰行进;有的地方坡度较陡,奋力攀爬时脸都快贴到地面;有的地方根本算不得是路,满是荆棘,只好跟着先驱者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约行三四里,横过一山脊,见一松林,苍松劲翠,用手杖轻轻一碰,黄褐色的松茸便随风飞扬。松间仅有小路,皆由石板铺就。随着山势渐高,太湖的模样一点一点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然未至山顶,总有一叶障目,难见太湖全貌之憾。

又行两三里,山势渐陡,爬至半坡,已气喘吁吁,挥汗如雨。突然豁然开朗,得知莫厘峰顶将至,一块半亩见方的平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及至山顶,放眼周遭,太湖美景尽收眼底,才算是揭开了面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广阔无垠,水天一色,隐约可见远处的小岛和作业的渔船。俯瞰湖滨,白墙黑瓦的水乡村落依偎在湖边,色彩简洁而不简单,似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墨,诗意盎然而意境悠远。山顶上坐落着一座古庙,供奉观音大士,香火旺盛,庙虽小,却开山已久,大约要追溯到明朝,几建几毁,金黄的围墙,飞檐翘角,亦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凉风习习,休整片刻,疲惫感有所缓解,却腹中空空。于是大伙儿就在庙前的平地上享用了自带的午餐,有自带的零食、点心、水果,最受欢迎的是自己煮的热气腾腾的面条和火锅,一个个的拿着碗筷,虎视眈眈地盯着炉灶,新鲜出炉便被一抢而空。就着湖光山色用餐,心情舒畅,甚至想以太湖水为羹,以青郁山色为肴。

用过午餐,12点30分,取道陆巷古镇,继续前行。经过一段密林后,道路瞬间变得宽敞起来,九曲回环,山路十八弯,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间。值得一提的是道旁那不知名的红叶树,大片大片的,绵延不绝,“桐花万里丹山路”大概所云如是。过睡佛庵后,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两人迎面走来需侧身而过,羊肠小道在山谷间跌宕起伏,午后的阳光也发起狠来,一个个的脸蛋都晒得红扑扑的,这时大家的体力都已消耗殆尽,腿脚像是被灌了铅一样,有些不听使唤。好在领队透露目的地将至,于是大家再次强打起精神来,相互帮扶着爬上最后一个山坡,古镇的轮廓隐约可见。最后一段路全是下坡,绿油油的茶园遍布山坡,似乎洋溢着碧螺的香气,清淡舒展,温润祥和。茶农们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忙着采茶,过往游人为这番田园牧歌频频驻足,惊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初入陆巷,迎面便是“探花学士”的高大牌楼,牌楼边便是宰相王鏊的故居,透过雕栏画栋、高宅深院依稀还能感受到东山王氏当年的气派,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沧桑也荣耀了这位名人故里,如今却只留那满墙的爬山虎静静诉说。穿街过巷,曲径通幽,来到一户不起眼的民居,古朴的木门,生锈的门环,似乎很久没有人扣起。推开门,却别有洞天,“尺园”的石刻立于门边,假山、石阶、水池、花园、鱼虫、石桌、石凳,应有尽有,几平米见方的小院子收拾得这般精致,不难想象园子的主人该是多么的热爱生活。

在太湖边,享受一顿平常的农家晚餐,凭轩远眺,四面水尽是天流,湖峰相映成趣,莫厘不过是浩渺烟波之一隅。(文/陈先森 2016年4月12日)


    关注 跟着老沈一起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