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英国在世画家”——大卫•霍克尼“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

 

作者:赵阿萌来源:知乎▶“大卫·霍克尼究竟是谁?”78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被...



作者:赵阿萌
来源:知乎

▶ “大卫·霍克尼究竟是谁?”

78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被称为“最出名的英国在世画家”,并获得英女王颁发的英国功绩勋章,在他之前,唯一拥有“功绩勋章”的画家只有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而这位画家弗洛伊德也是霍克尼多年的好朋友。

有些伟大的艺术家用尽一生去画“一幅画”,而有些伟大的艺术家则通过不断地“推翻”自己去抵达新的境界,这两种境界同样极致。如果说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前者的话,大卫·霍克尼则显然是后一种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成名很早,在学生时代就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金牌奖,并参加了英国波普艺术兴起的标志性展览:Young Contemporaries(1961)——但用他朋友的话说,大卫就“只做了约5分钟的波普艺术家”——26岁时就已于英国举办个展的霍克尼不想被过早来临的名声所累,很快开始在创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并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



(霍克尼作品:A Bigger Splash, acrylic on canvas, 1967)

加州的阳光对于来自英国的霍克尼就好像大溪地之于高更,蓝色海岸之于马蒂斯。而他笔下的阳光泳池生动得让著名的“纽约客”伍迪·艾伦看了都想要搬家去加州居住。



(霍克尼作品: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acrylic on canvas, 1972)

LA的阳光泳池同时意味着一个可以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并观看他人身体的地方,也成为了霍克尼笔下同性恋者的乌托邦——无需躲藏,无需羞愧,这组颜色明亮的作品成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同志宣言”,而面对粉丝“你是否认为你的艺术改变了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的提问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我必须诚实”。

霍克尼在美国居住了很久,以至于拒绝了期间英国皇室想要颁给他的爵位,但在他60岁的时候,却因为机缘巧合回到了他的故乡英国,并在东约克郡重新燃起了对英国风光的热情。



(霍克尼描绘英国约克郡风光的作品)

英国乡下的土地、植被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空气中的光线也随时在改变着,这对于痴迷于“观看”——这是他创作的永恒动机——的霍克尼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描绘对象。4月18日在佩斯北京画廊开幕的展览“春至”就记录了东约克郡从冬天到春天不断变化着的风光,而此次展览也是霍克尼在34年之后重新回到中国的机缘。那么问题来了——

大卫·霍克尼在北大讲了什么?”

在霍克尼的讲座中,他为观众展示了很多图片、视频。其中有两张图片上面写着这样的句子:

“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

“透视需要被扭转。”

“Photography came out of painting……and is now going back to it.”

“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

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贯穿了霍克尼此次讲座的核心主题。

霍克尼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除了绘画,还做过影像、舞台设计等等尝试。所以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对于学习摄影的人来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摄影师。但是后者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摄影对于霍克尼来说,更像是绘画的辅助,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如何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的问题。



(霍克尼现场展示了他的新作: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 photographic drawing printed on paper, 2014)

所以,在讲座的一开始,霍克尼就展示了上面这张摄影拼贴作品,并着重地念出了这句话:“透视需要被反转。”在这张作品中,霍克尼试图挑战西方绘画的传统透视方法——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一向被视为一种科学的、符合人们观看方式的透视效果。但霍克尼对此却尤为反对。他认为焦点透视使观看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就能看到全局,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人眼睛的焦点是不断移动着的。所以他的创作希望可以打破这种固定的单点的观看方式,让观者可以一个一个地转换视角去看。

在这幅实验作品中,他甚至反对“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人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经典绘画中的样子吗?他对此提出质疑。

霍克尼在稍后的讲座中多次提到了关于“单点透视”的问题。拿影像作品举例,他认为,如果只使用一台机器去拍摄,那么作品就永远只有一个视角。这样看图时,你就只能从机器所在的这个视角去看——观者被固定在了一个点上。

他说,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单一视角会是一个问题,但是他认为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熟悉的单一视角遵循的是一种光学的几何的规律,但是人们观察世界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

人们走进一个房间,会左右上下看看这边有一个椅子,那边有两个人在说话,墙壁的花纹……最终在脑中把这些信息理解、整合,形成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绝对不是一台相机拍下的房间的样子

霍克尼开始思考“焦点透视”的缺陷来自于两个启发:一个是三十年前,他第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的卷轴画(据称是《康熙南巡图》)时,被欣赏中国书画长卷时那种“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所震动了。

另一个也是在三十年前,他拿起相机开始透过镜头拍下这个世界时,发现了“单一视角”的巨大问题。而后者也是他在很多采访中都提到过的。



(霍克尼现场展示的视频装置“The Jugglers”)

有趣的是,霍克尼在讲座现场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叫做“The Jugglers”(杂耍者们)的多屏视频作品。在这个9分钟的视频中,他使用了18个机位同时拍摄,画面中的“前景”和“后景”都有着同样丰富的细节。而这个作品正是借鉴了中国卷轴画给他的一些启发。

他还在讲座中连续展示了数张摄影拼贴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桌椅全部是使用相机以特写的方式拍下——包括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然后用 Photoshop 拼接而成,有的时候前景的人物因为需要更多细节,所以一个人物就需要拍摄十张照片。最终一张照片需要花上差不多三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拍下”,但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有着更多丰富细节,“可以看得更久”的作品。

他同时也展示了同一个系列下面的很多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使用了同样的技巧。霍克尼指出,当你站在这幅画前时,你必须在这幅画面前移动你的视线——就像我们平时观察这个世界一样——才能看到全部。他说,如果我们可以花些时间去细细地看这些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霍克尼的新作:The Group XIII, 4-9 August, acrylic on canvas, 2014)

在霍克尼为我们展示的另一张带有文字的图片中,黑色的粗体字写着:“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

他说,“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摄影的确是从绘画而来的,并且,镜头(透镜)本身的历史是要远远长于摄影术(化学定影)的。”(实际上,人们很早就发现,使用透镜可以将景物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去。而所谓“摄影术的发明”,其实指的是使用化学的材料,将这个投射到平面上的光影“保存”下来的技术。这种摄影术的发明者达盖尔本身就是一位画家。)

霍克尼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在摄影术产生之前,(人们“再现”世界时)总是有人的手在其中操作。而化学材料的显影技术代替了人手(直接将世界记录下来了)。但是数码技术的发明将“创作”交还给了“人的手”——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位年仅八旬的老人会选择用 Photoshop 这种数码后期技术来辅助创作,因为对他来说,PS 同绘画一样,都是由艺术家去操作的,“手”又重新掌握了主动

他曾经亲历了当年 Photoshop 在硅谷的发布会,当时他就认定这个软件(以及数码技术)会对传统“化学的摄影”造成巨大冲击。今天,我们看到胶片相机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胶片公司开始慢慢停产,基本验证了他当年的“预言”。

最后回到图上的那句话:“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这也表明了霍克尼自身对待摄影的态度: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而已。

实际上,经常使用摄影来创作的霍克尼自身对照片和绘画的偏好在明显不过了。他在讲座中直截了当地表示,如果这个世界上最终只有照片留存,那未免也太“无聊”了。因为绘画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看到的事物,还记录了他看到事物以后的感受。所以当你观看绘画,观看的是另一个人再现世界的方式。而照片并非如此(他的个人观点)。他在之后的问答环节中提到色彩时再次“批评”照片拍下的颜色是一种“local color”,对于他来说并不够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考研微信群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考研课程


    关注 MFA美术类艺术硕士考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