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活下去,带着历史的耻辱与荣光

 

说起来,魏玛(Weimarer)这个很多人听了会愣神、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是歌德席勒古典主义的摇篮,包豪斯艺术的发源地,以及纳粹集中营的落脚点。...

魏玛
说起来,魏玛(Weimarer)这个很多人听了会愣神、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是歌德席勒古典主义的摇篮,包豪斯艺术的发源地,以及纳粹集中营的落脚点。






你看,往往为了介绍一个城市,我往上贴了多少标签。但贴下的标签并不会切切实实地反映一个城市的骨架,它们或部分代表历史,却摸不到现在的模样。




所以这些之前凭攻略和书本获取的标签,当我在踏上魏玛的土地上时,被部分改变了。






正是秋天,落叶归根的好时节。昔日大名鼎鼎的魏玛共和国,现在保持着小镇的安静模样,三三两两的行人,安静得只剩下落叶掉落声的街道,连车辆路过似乎都不带一丝声响。




一路穿行城区,为了一睹那著名雕像的尊容。犹记得上课时,老爱把歌德席勒黏在一起作梗,如马克思恩格斯一般。不必赘述古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重要性,这座城,在经历了那么多岁月之后,都还沉淀着古典主义的气息。

城区不大,走走停停便是博物馆、歌德故居、席勒故居…




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化之城,魏玛的物价十分感人,维持着一个小城的模式,安静,甚至是冷清。
到了冬半年,小城的作息变得贪早不贪晚,下午四点博物馆群纷纷闭馆,博物馆计划作罢,跑到本地人爱逛的Ilm公园,歌德的花园亦设于此处。

落叶的季节,但草地还绿着,遇到羊群,悠闲地吃草打盹,不知是不是待宰的羔羊,心疼。




天早早地黑了,入住民宿,有意外之喜。女主人领我们进屋后,发现桌上摆放了一列CD。

看着封面觉得眼熟,发现就是女主人的照片。墙上也挂满了她的画作……
 

突然觉得,魏玛丝毫不逊于当年,卧虎藏龙之地,连生活气息都被冠以文化的基调。




第二天所见之景,也印证了我的想法。虽知魏玛是包豪斯的起源地,但总把目光投向过去。

所以看到包豪斯大学的时候,内心是十分惊喜的。

魏玛不仅仅是起源地,亦是发展地。

大型的工作车间早早矗立,Gropius渴求的“将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抹除”也真正得以实现。





想知道,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会被描绘成什么模样,会以什么名称命名。

艺术会以什么主义概括,历史会称为什么时期,人们会与怎样的代际特征关联?

第一次发现,我们也活在了历史之中。




因为包豪斯和李斯特音乐学院的缘故,小城一改德国老龄化的风貌,年轻的面孔在大街小巷穿梭。

文化的底蕴,启发了现代的艺术,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守住了魏玛的现在,也保留了它的曾经。聊远了,或许这些宏大的历史离我们太远。但我们会以怎样的身份被记住?
读到一句话,很好地契合了我想对自己交待和期许的一切:

After all the highways, and the trains, and the appointments, and the years, you end up worth more dead than alive.

(在经过了那些公路,火车旅行,约会,和年华之后,你将以死比生更加值得而告终。)
 
 
 
 
 
 
 
 




包豪斯,Bauhaus这是德语发音的,很多人以为是纯粹有关建筑设计的。

但是实际上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包豪斯学校创始人)给它的定义是“建立一个体系”。而并不是单单是为建筑设计,而是为所有设计建立一个体系,为这个目的而设立一个学校系统的培养设计人才。




它是区别于传统绘画等艺术院校的学校,第一所真正意义上推动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学校。这是完全区别于以往千百年来设计更多注重形式的伟大变革------因为以前所有产品涉及设计都是为权贵服务的,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彰显自身地位、权利、金钱的形式。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嗯,出于喜欢包豪斯的私心,尽管我认知很浅,但我仍想让大家多了解包豪斯一些。

如果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的话,我想提一个幼稚的类比:包豪斯是一种设计风格,它的产品和大家熟知的MUJI无印良品在风格上比较类似。



但,同是极简主义,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此体现的东西方精神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有哪些值得深入挖掘的意义呢?




    关注 旅咖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