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冉 设计从不迷失于手随心动中

 

十几年的设计旅程中,从建筑设计到室内,他始终在设计中去努力去探索自然的精神。“无研究,不设计”!阿客工坊对话新锐室内设计师潘冉...





潘冉 / Jaco. Pan 
名谷设计机构创办人
梧桐学社创办人
老门东历史街区评审委员会装饰设计顾问 
 


作品发表

【LIVING XDesign】-韩国

【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文化杂志社

【室内设计与装修id+c】- 江苏室内杂志社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装饰装修杂志社

【现代装饰】-现代装饰杂志社

【室内设计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精品家居】- 新合作杂志社

【装潢世界】- 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

【软装饰界】- 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

【中国建筑装饰与装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酒店会所娱乐空间】-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家居风格手册】-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样板空间+公共空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满庭芳】-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空间】--江苏城市频道



“我觉得中国设计师应该首先立足于母国故土的认知。”潘冉的神情严肃且恳切,“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很早前就有先辈提出,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了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中国的‘人’充满‘自然’,中国的‘自然’中有‘人’。东方文化对于万物的认知在本质上与西方文化存在鲜明差异。”十几年的设计旅程中,从建筑设计到室内,他始终努力去探索自然的精神。对于“外国人的东西一定做得比中国人好”这个观点,他始终坚持“无研究,不设计”。设计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国籍,仅在乎你对项目给予多少理解,刻画多少憧憬,报以多少敬意,沁入多少心血。

玩过摇滚,路过战争

“设计和音乐是我的终身理想,
如若缺了一个,于我就是终生残疾”
近年来,ID+C、现代装饰这些室内领域的学术杂志都对潘冉的作品持续关注,国内国际奖项不断给予褒奖,他的作品已然登上国际化的舞台,而潘冉本人也被ID+C杂志推选为中国新生代设计师代表之一。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猜想到,在大学时期,他却蓄着长发死磕了四年的摇滚。“设计和音乐是我的终身理想。”他的眼睛深处闪着隐秘的光,“就像左膀右臂,一个都不能少,如若缺了一个,于我就意味着终生残疾。”
▼ 作品“来院” · 院子里的茶席
▼ 作品“来院” · 冥想空间


毕业后,潘冉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他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时的市场项目非常密集,大部分设计师终日忙碌于图纸绘制,总是喜欢为作品冠以这个概念、那个主义。“就拿现代主义为例,很多设计师都说自己的作品是现代主义风格,但在我的观念中,想要足够理解现代主义,就要研究现代主义的大师,研读他们的理论,明白他们思想建立的基础,解读他们的设计方法如何形成,最后才可以读懂现代主义的设计语言。如果只是对作品或者仅仅表皮的搬弄抄袭,那不叫做现代主义,那叫做拿来主义。”对先辈设计之路的认知,有助于启发自己对当前设计的新认知,他是这么认为的。
▼ 作品“来院” · 叠加空间
▼ 作品“来院” · 吧区


世纪初的时候,信息传播速度比较慢,只有通过杂志书籍去学习好的设计,对杂志的期待被潘冉形容为一种精神守候。现今,新型媒介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媒发起了冲击。他也不得不感慨:“现在问题仿佛变成了信息冗余,我还需要做适当的删减。以前总是希望多订一些杂志,现在网络平台的发送速度比纸媒确实快捷许多。”即便如此,他仍然每年订十几份核心杂志及优秀外文期刊,“这么多年对他们的期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像保持一种爱好,呵护一份情结。”
▼ 作品“桔子水晶” · 等候体验区




09年,潘冉迈入成熟设计师的行列,并意外得到了参加中国在中东以及南苏丹地区酒店援建项目的工作邀请。迥异于国内的安定繁荣,那片土地正燃烧着战争的烈焰。“当时南苏丹形势混乱,援建工作人员只有和维和部队住在一起才能确保安全。一日在市场闲逛,子弹忽然就带着风声从我耳边掠过,大批大批的人群迎面涌来,我在原地呆愣,当身边有人生生擦过胳膊撞得生疼才反应过来,拎着电脑,随着人群,慌不择路摔倒,裤子摔了那么大一个洞......”他比划着,笑着感慨。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生活,对职业都有了新的思考。
▼ 作品“桔子水晶” · 电梯厅


不走寻常路

“粉饰表皮无济于事,
我更愿意探究骨架”
我们曾问潘冉为何从建筑设计迈进室内设计的领域,他这样回答:“我在学习设计的方法论阶段,更多关注的是西方先进设计系统,揣摩先辈设计师的深邃思想,他们在设计中并不明确区分建筑与室内的概念,认为建筑室内景观软装是一个设计整体。但在当下国内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整体经常会被拆分成若干‘工种’,当你接触室内的项目更多些,就会定义你为室内设计师。当你对于室内的设计被认可时,就会有更多类似的工作邀请。设计其实是一种能力,大到规划建筑,小到桌椅茶具,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就都有尝试的意义。”
▼ 作品“映像村野” · 手稿
▼ 作品“映像村野” · 卡座区


“常言道美人在骨,粉饰表皮对空间美感是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我更愿意去探究适宜的空间骨架。”同时,潘冉也很钟情于将一些冷门的、一直未被重视的价廉、边缘材料运动于设计之中,“我愿意去尝试很多工业化的材料,比如水磨石就是我使用过很多次的,我们使用新工艺可以将的水磨石打磨出汉白玉一般的薄透感,即使价格低廉也不妨碍其传播美感。”
▼ 作品“映像村野” · 包间外部
▼ 作品“映像村野” · 空间细部


设计无批判,不认知

“外国人的设计就一定好?
非也非也”
“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外国人设计一定比中国人做得好’这样的论调。我们有五千年的民族智慧,有完善的营造体系,有成熟的空间理论。就拿最常见的天井来说吧,这就是一种饱含了智慧的设计,它的设置提供给建筑内部以阳光和通风,并能有效地塑造内部环境。本土设计总是内敛谦和得追求有效性,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存在于血液之中,根深蒂固。西方人的性格更外向,追求效率。拿现代公寓为例,它其实更类似于二战后设计师研发出来的一种居住产品,确实能在短期内满足量的需求,解决了那个时代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就可以被定义为最优秀的居住方式。”潘冉说。
▼ 作品“问柳” · 二层公共区


当下,传统美学为更多人所重视,在盲目追寻西方审美后,成为更多人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们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的美到底是什么?“前些年我去瑞士,住在瑞士湖边的四季酒店,在大堂最核心的位置,就摆设着一件中国喜字青花瓶配合传统仕女图。西方人都在尝试提炼东方文化,他们都觉得这些遗产非常珍贵,我们为什么要为继承她而自卑?”他的言语中充满自信。
▼ 作品“问柳” ·问柳园包间
▼ 作品“问柳” · 芥子园包间


“我很钦佩冯纪忠先生,他在那个时代就顶着压力,用钢结构塑造出宋式美学的‘何陋轩’,无功无利的纯净空间,四周皆空,檐口下探,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个空间让人体会到撼动人心的力量,以及建筑师对世人之大爱。”他顿了顿,“识过‘何陋轩’,再看其他一些传颂度很高的作品,对比鲜明,光看一个东西的好坏真是难以区分,所以,还是对比产生认知。设计师一辈子能有一部作品达到这个水平也便是对专业有了交代。”对他而言,设计必须为社会带来公共价值,而这点也始终贯穿于他的设计之中。
▼ 作品“问柳” · 洗手区


采访中,我们发现潘冉是个很有批判精神的人,而他的身边也聚集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中有的是建筑师、室内景观设计师,有的是高校教师,有的是画家、雕塑家、艺术家等等。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学术组织——“梧桐学社”。作为学社的发起人,他的初衷就是把设计实践和批判思辨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分享和讨论。曾经有一个议题“设计师是不是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对此他很笃定:“房屋的建造者可以是知道分子,但是设计师必须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承担一种不一样的社会责任感。”
 - END -
文字版权归阿客工坊所有
图片由潘冉提供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击下列标题可欣赏往期精彩文章:
赵宝伟 | 从平面走近空间的这些年
王廼慧 | 从哈佛通向BLEND的设计之路
悬浮在空中的建筑,你见过吗?
张琪琳 | 侃侃话建筑,无巧不成书
儿子的生日礼物,竟然是建筑师妈妈DIY的消防车
马晓晨 | 自由灵魂的自由行走
“与阿客同行”互动群已成立
欢迎添加微信号i_archer加入我们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有动人的故事,丰富
的经历,执着的爱好,欢迎给我们投稿!
投稿邮箱:i_archer@126.com


    关注 阿客工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