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远渡重洋的如玉美瓷

 

ᅵ蝶韵壹畫ᅵ秉承匠人精神传播生活美学将艺术生活专注高端原创手绘布艺生活家居专业化个性化定制您值得拥有185...



 蝶韵壹畫



秉承匠人精神
传播生活美学将艺术生活
专注高端原创手绘布艺生活家居
专业化个性化定制
您值得拥有
18505165599
↓↓




梅州水车窑

道通天地有外形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中国曾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以瓷器(CHINA)闻名于世。从东南亚到中东、地中海至英伦帝国,那里的人们莫不以持有东方国度而来的美丽瓷器为乐。

相比轻薄的丝绸便于通行周转于内陆,运输沉重的瓷器要困难得多。

于是远洋航船成为了最佳选择,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洋-印度洋路线,实际上更是一条“瓷器之路”——无数满载的商船曾沿着这条漫长的航线,把中国独有的日用品、艺术品带到世界各地。

其中,自中晚唐起盛极一时的梅州水车窑更是外销瓷器中的佼佼者。这个从客家祖地发端的青瓷之都以出产温润似玉的青莹釉色受到青睐。

水车窑青瓷虽然到明代以后逐渐衰落(或者说转化成潮州瓷器),但在国内甚至海外的考古发现中仍能看到它昔日的光彩。

同时,正由于存世稀有,水车窑也成为了珍贵的国宝。


梅州水车窑青瓷
-


现在的梅县水车镇有典型的客家村落
水车窑,又称梅县窑,位于广东省梅县境内,是唐代烧造青瓷的古窑。据现有考古资料记载,其窑址约有七处,主要分布在今梅县水车镇的瓦坑口、罗屋坑以及南口镇崇芳山等地,中心窑场在瓦坑口一带。

水车窑于南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创烧,盛于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市场所需,还远销海外成为外销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泰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今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泰国等地,都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广东梅县窑及唐三彩。

“梅县水车窑”这个名字的由来,一开始有很多种叫法。上世纪80年代之前,水车窑的价值还未得到认可之前,名字很多,如“梅州窑”“客乡青瓷”“唐宋客乡窑”等。1983年,专家在水车镇到畲江一带挖掘出不少水车窑的瓷器,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名片。且周边地区也有其它不同的瓷器,为了区别地区之间的工艺差别,因而最后定名为“梅县水车窑”。
水车窑瓷器的特点:

品种多样,造型丰富

据现有考古资料记载及笔者多年来收集的实物来看,水车窑烧制的产品有碗、碟、杯(盏)壶、鼎、盂、军持、罐、炉、瓶、灯、灶、砚等等。从陶瓷的功用来考察, 这些种类可分为祭器、明器、实用器三大类;基本能满足唐代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祭礼、葬礼等所需并有批量销往海外市场。

生产量最大的应是碗和碟。碗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玉璧足葵口碗,四瓣口,又称四出线,四棱线(即碗边开对成四小口,每口有一凸线直下底心);另一类是矮圈足碗,同是四瓣满釉。

器物和制作方法极似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窑的产品,唯支烧法有小区别,水车窑是满施釉后在碗外底足擦去三块釉后叉型支具装烧,三块擦 痕明显。越窑产品则底不施釉,为圆型垫支烧、露圆形垫痕;此类碗有达34厘米口径的,应专为外销所制。
 釉色青莹,温润似玉  水车窑的胎质坚硬、厚实,但欠致密细腻,手指叩之,声音不够清脆。胎色多呈青灰色,深灰色或灰白色。

水车窑主要以釉质釉色取胜,其能傲居唐代广东各瓷窑之首,全凭青翠娇嫩的釉色和温润似玉的釉质。釉质分玻璃质感和半透明釉,并有厚、薄釉之分,釉面有开片纹和不开片纹两种。开细片纹者,如宋代哥窑的鱼子纹。 釉厚者如厚冰堆积、晶莹剔透。

水车窑大多以玻璃釉为主,上品者如琉璃,似玛瑙,观赏价值极高。其次为半透明釉,无开片纹(出土时间长遇空气 变化亦有出现隐隐约约的浅裂纹);釉色有湖水绿色,豆绿色、黄绿色、艾色等,并有褐色的紫衣釉品种,无论何种颜色均朗润清淡、气韵天成。其中以湖水绿色最值一提,比之唐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及后世宋代的盖世名品龙泉窑的粉青釉毫不逊色。
 光素无纹,不重装饰 

大唐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追尚朴素、古拙、端庄、纯净、实用之风。由此,全国各地烧制的陶瓷大都以光素为主,极少纹饰,以釉面清纯、温润似玉 为追求目标,尤其是皇室贵族用瓷。

梅县水车窑所制青瓷亦步随此一风潮,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出土品有刻、划花等纹饰者,正如曾广亿《广东唐宋陶瓷工艺特点》 一文中描述“广东唐代的日用陶瓷,从出土器物来看,除个别罐、盂镂连线孔外,其余均系素面,胎质厚重,可知当时在陶瓷的制作方面讲究实用,不重纹饰、在釉色方面追求玉的效果,一般唐瓷施釉较厚,就是这个原因。

潮州北郊窑和梅县水车窑烧制的产品有不少碗、碟、壶、盆、罐等通体釉面光洁无瑕,色泽青中微泛黄色,晶莹夺目,达到了似玉的要求。”
 制作考究,技术先进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唐代梅县水车窑的青瓷制作技术和窑炉选型等方面都是比较先进且极富创新改革精神。基本上吸收了唐代同时期最先进的技艺,与被称为唐代青瓷瓷都——浙江越窑所使用的技艺几乎无区别,有些技术沿习至今还在使用。

总的来说,梅县水车窑在中唐以来,以烧制青瓷为主,当地工匠积极吸收全国各地陶瓷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产品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大胆借鉴国外金银器的造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外域风情的瓷品。
然而,靠着远销海外慢慢兴起的水车窑制作,却在宋代之后慢慢凋落,在明朝已找不到太多的踪迹。历时300多年,其应用的先进制瓷工艺和瓷器产品的品质与同时期全国最著名的窑业处于同一水平,领先于广东各地窑场,为唐代广东地区制瓷之最,创造了古梅州制瓷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出口外销瓷最繁荣的辉煌历史。

据研究人士分析,最大的原因是潮洲窑的兴起——“潮洲窑和水车窑一样,大多呈青色玻璃质釉为主,制作工艺相似。但潮洲窑产品普遍釉色偏黄,可以看出是同脉相传。”(魏金华)

梅州毕竟远离大海,地处山区,运输成本比较高。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大量的陶瓷产品,货物非常重,而潮州毗邻海港,从这里拿货直接出海,明显更加方便。后来潮州瓷窑慢慢发展壮大,水车窑的技工因为没有活干而陆续离开。

“古代制窑最关键的就是工人,因为瓷器的火候很难掌握,全靠工人的技术和经验,因而一旦没有了工人,制窑业也发展不下去。”梅州收藏家张伟忠说。

被潮州窑取代后,水车窑失去了外销的渠道,当产品面向小范围的需求时,由于后劲不足,当地制瓷业难以继续发展,一个个窑口也陆续关闭,余下的几个也只能依靠内销勉强存活。在出土的窑址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有碗、碟、杯、壶、罐、盂等,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用器基本为水车窑。


唐代 水车窑青釉双鱼形壶
水车窑研究专家谢映明在《天人合一》一书中提到,在唐初,水车窑还稍显粗拙,多施釉不到底,即半截釉;中唐以后技术才日趋成熟,多施满釉;晚唐后期至宋初开始变化为瘦小灵巧。“道通天地有外形,思入风云变态中。”

虽然水车窑器具灵巧,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改良和创新,就被后来居上的青花瓷所代替。水车窑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后来彩瓷、粉瓷的兴起。色彩丰富,造型多样,不管是观看还是使用都更有优势。而单调的青瓷不再受老百姓欢迎,进而没有传承下来。从明朝至今,青花瓷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瓷器。
水车窑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逐渐被淡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梅县水车镇附近的农田基建工地屡屡挖到唐墓,发现青瓷陪葬物;以及上世纪80年代,广梅汕铁路建设前期,有很多民间的坟墓里挖出了青瓷器物,才使这些尘封的青瓷受重新受到关注。1982年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冯先铭到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等唐代窑址现场考证,证实畲江镇唐墓发现的青瓷是唐代生产。

水车窑的烧制技术使用的是中唐时期最新、最先进的匣烧技艺,用匣砵装烧可以是瓷器本身不留任何支撑烧痕,器体光洁美观,这凝聚着我国古代客家先民的辛勤劳作、聪明才智、追求与梦想。

更多更有趣的文化知识尽在

【蝶韵艺术】

更多原创手绘布艺系列产品即将推出

*别再等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蝶韵壹畫】聚集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拥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朝气蓬勃的艺术者们,我们秉承匠人精神,志将传统的精湛手工艺融入到百姓生活,为您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整体化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服务。


    关注 蝶韵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