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沫话非遗  皮影戏那些事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沫沫君在《沫沫话非遗》里,就聊聊非遗里的那些事。...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沫沫君在本人的在公众号里开设了一个新的栏目《沫沫话非遗》,将会系统全面的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些会有“非遗”实地探访图片,呈现第一手真实的影像资料。当然,“非遗”系列,将会是不定期的更新,尽量呈现出的是有血有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的内涵,而非网络上的复制粘贴。所以,需要些时间,这个,你懂的......



起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清代。

有文字记载以来,皮影戏便从泱泱大汉走来,这一走,便是2000年。

在《汉书》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应该是皮影戏的源头。

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去世,武帝日夜思念着李夫人,神情恍惚,不理朝政。眼看着皇上整日愁眉不展,大臣们也无计可施。一日,大臣李少翁路遇一孩童,手里拿着布娃娃玩耍,栩栩如生的影子,映射在墙壁上,李少翁灵机一动,回宫后,将棉帛剪裁成李夫人的形象,涂上色彩,并装上了可以活动的木杆手脚。

入夜时分,李少翁入帷帐,张灯烛,并恭请汉武帝端坐在帷帐中观看,武帝从活灵活现的影子中,似乎又看到了昔日婀娜多姿,温良恭顺的李夫人,龙颜大喜,便喜欢上了这种影子戏。这,应该是皮影戏的源远吧。



发展

沧沧桑桑到了清代,中国皮影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北京为例,民间乡村的皮影戏班子,比比皆是,很多豪门王府更是以养影戏班子为荣,逢年过节,嫁娶宴客,喜庆丰收等重大活动,都少不了皮影戏。





制作

中国各地的皮影戏,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却大同小异。

一般都会经过这几道工序: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啜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将羊皮或者驴皮或者其他兽皮的皮毛,血去干净,经过药物处理,使得皮革便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图谱刻画在皮子上面,绘画染色有诸多讲究,一般女性题材都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题材都以龙,虎,水,云等为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也分生,旦,净,丑。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开雕成的,一个皮影人要用5根竹棍操纵,皮影戏的自然流畅的表演,全靠幕后的艺人们的操纵,艺人们手指灵活程度,直接决定了整台皮影戏的成功与否。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常见的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各地的音律与唱腔吸收了当地的地方戏曲,曲艺以及民歌小调。

2011年,皮影戏被入选为人类非物质遗产。




    关注 沫點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