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三阴三阳源于何处

 

本章节选自《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主编:梁华龙王振亮...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来源,古今医家主要观点有四类。一,有称取自《素问·热论篇》者。《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王冰注:“一日太阳先受之”,则巨阳即太阳也。“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二,有称取自《灵枢·经脉篇》者。《灵枢·经脉篇》详论手足三阴三阳起止循行主病等,共为十二经。若不分其手足,则为六经。主此说者,谓《伤寒论》受到《经脉篇》启发而以六经分证。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综概》云:“盖伤寒三阴三阳乃取于《素问》、《九卷》。”日本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亦称“六经”名称既取自《素问》,又取自《灵枢》。他在《伤寒论集成》首卷《张仲景自序解》说:“伤寒六经之目,盖据于《素问·热论》者也。其所谓太阳病刺风池风府者,据于《素问.骨空论》刺法者也。其所谓发汗后,脐下悸,以甘澜水煮药者,据于《灵枢.邪客》篇半夏汤煎法者也。其所谓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却治其厥者,据于《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者也。其它本于《素》、《灵》者不少。孰谓仲景不撰用《素》、《灵》哉?”三,有称取自《汤液经》者。杨绍伊主此说。他在《伊尹汤液经》中分析道:“《汤液经》后世无传本,唯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然即其名以测其为书,知为汤液经家宪章《汤液经》而作之者。《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歧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是以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神农伊尹)、歧黄(歧伯黄帝)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伏羲孔子)、黄老(黄帝老子)二派。歧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之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歧黄学派秦汉以来流别甚多,著录亦广,汉志所载,胥属歧黄家言。知者,以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歧黄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而热病客疾亦皆歧黄家之词。农尹之学,则稽诸载记,汤液家外无别派,《汤液经法》外无二书。足证此学在当时孤危已极,幸仲景去班氏未远,得执业此经,而为之论广,伊圣之经,赖之以弗坠。此传经之功,实觉论广之功,尤为殊重。”又云:“叔和言: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细绎其语气,三阴三阳篇,亦为汤液经中所有者。”按,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刻板于20世纪40年代,今已无传矣。2001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钱超尘主编之《中华经典医书》,该书第二集将杨绍伊《汤液经法》收入,可供研究张仲景及其《伤寒论》参考。该书研究考证之方法,别具只眼,另有一途,于研考伤寒之学,颇有启迪。四,有称得自《周易》启发者。日本江户中期中医文献巨擘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综概》对三阴三阳名称之来源有如下评说:“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按,伊尹作《汤液》,所未经见,唯《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四十卷,此岂伊尹所作欤?然仲景自序,特云博采众方,未言及《汤液》;士安去仲景时不远,岂亲觏所谓《汤液》者而为此说欤?自序又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颅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盖《伤寒》三阴三阳,乃原于《素问》、《九卷》。”

鲁兆鳞认为[7],总观《素问·热论》之三阴三阳分证与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仲景接受了《内经》三阴三阳分证的方法,受其启迪,将这种辨证方法运用于辨析伤寒病,但对其具体内容,仲景大加发展,将《内经》三阴三阳以经脉病证为中心的分证纲领,发展为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辨证提纲,使《内经》的热病理论不断深化,使之更符合临床实际,使《内经》的理论更好地为临床实际服务。如《伤寒论》之太阳病,有经病与腑病之分,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提纲,较之《素问·热论》之太阳病证,增加了脉浮、恶寒之表证,将太阳病证从《内经》的太阳经脉病证扩展为外感表证,既包括太阳经脉的头项强痛等病证,又有外感表证。阳明病,《素问·热论》所描述的仅仅是阳明经脉之病症,阳明经脉行于面,夹鼻而络于目,故见身热目疼鼻干而不得卧。而《伤寒论》阳明病提纲则为胃家实,包括经脉之病症,也包括脏腑之病症,故又有阳明腑实之腹满腹胀、大便燥结之症,扩大了《内经》阳明病之内容。

在《素问·热论》中还提出两感病证,其云:“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仲景在《伤寒论》中具体发挥,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际,其在三O一条中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九二条又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在这两条文中,论述的临床表现均有太阳表证之征,如三0一条之痛始得而反发热,九二条之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均属表证范围;而脉反沉则又病在里,证属少阴,因此以麻黄散太阳之表邪,附子温少阴之阳,细辛既佐附予以温经,又佐麻黄以解表,使太少之邪一时俱解。至于用四逆汤先救其里者,乃是因:为太阳少阴两感,解散太阳表邪而不瘥,说明少阴阳虚是其本,故以四逆汤以祛少阴之里寒,温少阴之阳气。仲景对《内经》两感之理论,应用于临床,不仅提出常见的病证,还提出了具体治疗方药,是对《内经》这一理论认识的发展。

此外,在《素问·热论》中还提出瘥后劳复的有关认识,其云:“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因此提出患者要少食,尤其要少食肉类,正如其所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对于这一认识,仲景加以发展,揆之临床,在《伤寒论》中专列“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一篇,加以论述。其中提到:“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仲景不仅接受了《内经》关于热病已衰而食复的理论,而且更补充了对劳复的认识,并一一指出病证表现并提出治疗方药与措施,充分体现仲景《伤寒论》对《素问·热论》的继承与发展。

以上可见,《素问·热论》对仲景《伤寒论》学术理论的形成、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仲景在运用《热论》的学术观点时结合临床实际,有很大的发挥,但溯本穷源,在《伤寒论》中对六经辨证、两感伤寒、瘥后劳复诸认识,是源于《内经》的。


    关注 世界仲景学术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