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尼穿越古今话安防

 

帮尼带大家领略从古至今,人们为提高安全防范水平所做的努力。...





古有杜甫“安得广下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冀,今有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期盼,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蕴含着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追求,做为安防人,帮尼更是希望能够为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尽一份绵薄之力,今天帮尼就来带大家看看从古至今,人们都为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做了哪些努力……

烽火狼烟VS远程一键报警




相信各位都听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古人建造烽火台,通过点燃烟火来警报敌情,而周幽王只为博美人一笑便用烽火传递“假消息”,最终失信于诸侯,丧失天下。如今,遍布社区、交通和公共场所的一键报警系统,全天候地保障社会安全,可见报警和预警对于国家、社会、人民一直是一件严肃、重要的工程。现代一键报警系统是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触发紧急报警按钮,按钮通过无线传输将信号传给主机。主机在通过电话线、GPRS、网络、4G等将信号传送到接警中心。接警中心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并立即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及时保护报警人的人身安全。可想古代帝王如果有了它,只要每天一按键,千军万马来相见。
瞭望台VS监控系统




古代瞭望台主要供瞭望敌情﹑火警等用,观察范围有限,还易受天气影响,要是放在今天的北京,赶上雾霾天,就算是千里眼站上瞭望台估计也只能“望霾兴叹”了。今天的监控系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适用范围也更加广阔,监视的对象从人、商品到货物、车辆,监控技术也从有人值守监控到现在的无人值守监控;从以前的模拟监控到现在的数字监控;从落后的现场监控到先进的远程监控,视频监控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方向蓬勃发展。监控技术的发展,像是帮人装上了“千里眼”“永动机”,人们可以随时远程查看“敌情”,及时应对,有备无患。
驿站VS智能交通网络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古代传递信息和官员出行所经的主要交通枢纽。古时候的驿站有点像是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过停的不是车,而是马,帮尼觉得若是穿越回古代在驿站住上一宿,那味道应该是妙不可言……时至今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而随着智能交通和“互联网+交通”概念的相继提出,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交通管理领域的运用前景更加宽广。现在人们每天走在宽阔的“马路”上,却是再也见不到一骑绝尘的风采了。
故宫的大水缸VS智能楼宇消防




记得帮尼第一次去故宫时,看到殿前庭院摆放的铜制大水缸心里不禁浮现了好几个问号???



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宫殿楼宇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着火,而这些水缸就是储水用的,一旦发生火情时就可以随时就近取水灭火。俗话说火海无情,现代城市尽管已经少有纯木制建筑,但仍然十分重视消防安全,智慧社区的提出和智能楼宇的建设为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上图的消防智能数字巡检装置就可以完成对消防泵、喷淋泵的低频和喷雾泵低速自运巡检控制。火情发生时,可编程控制器接到消防命令后会自动瞬时停止巡检,启动消防泵,消防结束手动关机。现代消防设备的出现让“大水缸”彻底退役了,它们的功劳也只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了。
时令节气VS天气预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指导农事,掌握季节、气候变化的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现代农业气象学兴起以后,很多地区将二十四节气与历史气象资料相结合,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人们已经可以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气象台现在已经可以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日常生活。

帮尼列出上述古今对比并不是为了评选出个优劣,毕竟现代智能安全生活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由前人的智慧发展而来的,人们总有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而这些就是推动现在智能安防产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没准后人再回首看今天,现在市面流行的安防产品也成了“故宫里的大水缸”。



    关注 中安信联安防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