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物〗怀袖雅物 清风徐来

 

很多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夏天时,会浮现出光着膀子抡蒲扇的场景;而更早的一辈人甚至会想到“长袖纶巾折扇摇”...



很多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夏天时,会浮现出光着膀子抡蒲扇的场景;而更早的一辈人甚至会想到“长袖纶巾折扇摇”的画面。前者,是贩夫走卒的世情;后者,是文人雅士的风雅,被丰子恺称为“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



然而,有那么一个时期,世情和风雅的界限泯灭了。文人雅士专属的折扇开始“陷落”,本应该提沈周的字,绘唐伯虎画的苏扇扇面,被地摊小广告代替。于是,专门用来秀才情、说风雅的苏扇,就变成了“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宣传方式”。年长日久,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那就是苏扇本来的面貌。

但是,还有很多人,却依然保存着关于风雅苏扇的记忆。苏州的折扇艺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群体。时至今日,当我们寻访苏州时,依然能找到那些被称之为“怀袖雅物”的苏扇。



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制作风雅娟秀,同称为“雅扇”。 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雄雉尾制成,称为“雉尾扇”。当时的扇子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为帝王“示威仪”的仪仗装饰品,又叫“仪仗扇”。到了汉代,有了绢制纨扇,又称团扇,作为拂凉工具,人们才开始普遍使用扇子。



东晋苏州人谢芳姿有“团扇复团扇,许持自障面”的团扇歌。宋代陆游则更有“吴中近来君子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诗句。”自晋到宋,扇子在苏州已是寻常之物。经元历明,苏州制扇业不仅团扇、宫扇颇负声誉,而且又以吴制的折扇闻名四方。



明初,永乐帝对朝鲜进贡的折扇甚为垂青,命手工艺人仿制并以折扇赐予众臣,由此而推动了折扇的流行。到嘉靖年间,折扇“流行浸广,团扇废矣”折扇的流行既与皇家权贵的喜好有关,但更是因为其比团扇轻便易于携带。到了明清两代,可说是苏州制扇生产的鼎盛时期。明代宣德年间,苏州城郊遍布制扇作坊,已成制扇中心。



正是由于扇骨的重要与文人的重视,明代苏州出现了众多制扇骨的名匠,有马勋、马福、柳玉台、蒋苏台等,他们的技艺被称为绝技。蒋苏台所制扇骨被称为“蒋骨”,一柄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他也因此而获“扇妖”的称号。据传,唐伯虎在扇面作画就一定要蒋苏台的扇骨,认为只有“蒋骨”才与他的书画相配。可见,扇骨在折扇制作中的重要性。也正因为扇骨的重要,使扇骨制作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技艺,一些制扇骨名家专攻扇骨而心无旁骛。遗风所至,今天的苏州仍有数位专作扇骨的名家艺人。



苏州雅扇制作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精湛技艺于一体,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扇面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雅扇”之名名副其实。

目前苏扇有两位国家级传承人,正好主攻的也是不同领域的扇子。“江南扇王”徐义林制作折扇,82岁高龄的他是老前辈中的代表,他制作的“孔雀牌”水磨扇骨折扇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获得了大奖,于是苏州扇厂就将“孔雀牌”定为厂里的注册商标。随后制作的2米长的巨型折扇,扇面上绘的是风景秀丽的苏州园林名胜,整把扇子打开来如孔雀开屏那样风采翩翩,光彩夺目,创下了全国制扇之最。



另一位国家级传承人邢伟中,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14位国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位以制扇入选,而且也是苏州国大师中最为年轻的,出生于1954年。邢伟中的檀香扇制作将多种材料、多种技艺融合,耗时3年设计制作的大型沉香、檀香《九龙》宫扇,突破了制扇史上的先例,选用沉香、檀香、紫檀木、象牙、银丝、珊瑚、翡翠等名贵材料,制作工艺则采用了镂雕、立雕、镶嵌、细拉花等,使整件作品高贵典雅、玲珑剔透,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尽管苏扇在业界声望卓著,总体行情也比较好,但苏扇在发展中还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依然有传承和创新的制作空间,比如部分产品依然面对的市场问题。



文化在延续,制扇人才辈出,苏扇绝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淘汰,相反,因为其特有的文气与才情,它将作为一张苏州的文化“名片”继续带来阵阵清风。

※欢迎大家点击帖子下方“写评论"畅所欲言。

※以上资料部分来源网络,手作心传进行设计编辑。

「推荐阅读」
点击
桃花坞里的痴情守望
〖手作〗点土成金-御窑金砖


    关注 手作心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