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巴数字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一言不合就拉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严肃脸)...



昨天一个大学同学在公众号留言说:“写不出字转做摄影了吗?”(微笑脸)

我这暴脾气!今天特地早点下班回来写篇文章打他的脸。

其实是开玩笑。我最近写文章的欲望的确是减弱了不少,社交活动的增加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升,希望写出来的文章能符合自己更高的要求。

摄影对于我来说有点高攀了,最近发的照片只能说是“用手机拍照”而已。虽然我的审美水平并没有提高到哪里去,不过也有自知之明,拍得并没有多好。

发了大概两个星期照片之后,陆陆续续有人取消关注,可见推送的照片有多不招人待见了。不过这也是好事,既然相看两厌,不如分道扬镳。静悄悄地取关,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挺好。

但是我还是拉黑了两个人。

第一个人,说了一句“你发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啊”,然后取消关注,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一个陈述句。因为没有想要听取对方回答的意思。为了防止这个人再次关注、“不想跟小y说话并向我丢一块石头就跑”的再次发生,我拉黑了。感谢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给微信公众号团队提的意见,即便不是关注的用户也可以拉黑。

第二个人,他说“恕我直言,你发的照片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我很想回他说,“那你赶紧取消关注啊!”可是考虑到可能会引发误会以及不愉快的交流,所以我只是拉黑了他。

其实我曾经特地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过每天发照片的原因:

之前每天发一张照片是学和菜头的。

对于拍照,我几乎是一窍不通。

可是因为想要每天发照片,我不由自主地注意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值得拍的东西。拿起手机,不断得调整角度和焦距,找一个觉得还不错的位置就拍下来。

每次一拍就是好几张,然后挑一张觉得最好看的,发给小伙伴们看。你可以把日常生活中觉得美的景象拍下来,发给小y。作为交换。

对于我来说,拍照也是一种提升审美的手段。同时,更是一种塑造记忆世界的辅助方式。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片面的。上央视的柯震东和朋友圈里的白富美。刻薄凶狠的老板和对你好得不能再好的追求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美这条路上呢?

要么他们没有看过我发的这篇文章,要么他们看过了没看懂。无论什么原因,留言说出这种话,即便给我解释的机会我也不想解释,直接拉黑是对双方最经济的做法。跟某个网友解释一件事情,想要扭转对方的反对意见,成本高,成功概率低。这是我接触互联网十几年以来的切身体会。

邓巴数字,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说过,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我们能维持交往的人数大约在150左右。这是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决定的,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

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我们可以轻松突破时空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人,远远超过邓巴数字。然而,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邓巴数字的限制,我们哪怕跟几百个人上千个人建立联系,最终能维持正常交往的也无法覆盖到全部,势必造成部分人际关系的扁平和肤浅。

建立连接,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主题。如果把150个人作为我们的强连接,其余那些多得多的人则可以归类为弱连接。

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和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在教我们如何跟强连接打交道。中国有儒家文化,日本有“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第一准则,西方也有他们的一整套道德礼俗。相比之下,如何更好地跟弱连接交流和共处,我们所能找到的资料和可供学习的对象简直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发展不过六十年,我这个9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还没正式接入互联网。

邓巴数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告诉我们为什么只能和150人维持交往,它还能解释为什么应该区分出强连接和弱连接。最近的一些遭遇让我察觉到,如果我们还是用老一套去跟海量的弱连接打交道,只会吃尽苦头,寸步难行。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一言不合就拉黑”的做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粗暴?


    关注 李文业的思考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