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影中国与航天强国

 

星梦六十载 一曲东方红...

 星梦六十载 一曲东方红



自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峥嵘60年。

60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①成功发射十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12人次顺利往返太空;

②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目标;

③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

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236次发射,现役火箭成功率达97.5%,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

⑥在轨卫星达170余颗,初步建成由“通、导、遥”三大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体系;

⑦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国际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服务。

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绩,已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然而,从成果和产品技术水平来说,中国仍然不算航天强国,与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但是!我们必将成为航天强国!因为……
我们有最年轻的航天人
2003年,杨利伟飞天时,飞控中心全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镜头扫过,飞控中心就像是某大学的实验室。

目前,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课程的1000名研究员中,900人是“80后”。

如此庞大的年轻人才储备和不断流入,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自1999年以来连续10次成功发射航天飞船的秘诀。这些年轻人也是引领中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中科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与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称:“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秘诀是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和国家的关心与扶持。”

确实,在15万中国航天领域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31-33岁,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同行平均年轻15岁。据悉,美国宇航局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欧洲和日本的科研人员年龄更大。
我们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支持
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推动。中国航天从创建之初就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

今天,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首次火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与方案深化论证已批复立项,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重大工程即将启动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
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是重复西方先进的航天强国的老路。一些航天工程别的国家先做过,我们做不是对别人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新技术研究和突破。比如,即将在10月中旬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就比俄罗斯的联盟号要大,飞船的测控技术、电子技术等都更先进。再比如,火箭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美国还得从俄罗斯进口,而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

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研制火箭还是发射卫星,我们始终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火箭的完整率已为99%到100%,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但卫星还达不到,一些重要零部件还需进口。这些我们还在攻关,会进一步提高国产零部件的可靠性,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航天100%的国产化。
我们有不可复制的航天精神
伟大的事业积淀了伟大的精神。我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铸就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管经受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都跌倒了再爬起来。
今天,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10月8日,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日。

1955年的今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回到祖国。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软禁5年,他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直到周恩来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为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事业开拓者点赞!


为千千万敬业爱岗的航天工作者点赞!

为未来无比精彩的中国航天点赞!




兰州理工大学学生会

关注 兰州理工大学学生会官方微博微信

了解更多精彩

欢迎广大LUTer前来投稿

投稿邮箱:2789702973@qq.com


    关注 LUT兰州理工大学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