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又至,偕老同行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 ↑ ↑
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路边的花又开了
岁岁重阳丨今又重阳
微微寒风,早晚的福州终于感觉到了秋的寒意。早起出门,点点寒露,洒落在路边的小野菊上,含苞待放,迎着阳光,汲取它的暖意,慢慢绽放,明黄的花瓣迎着风,轻轻的说了一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候鸟归丨游子回

候鸟无论飞多远,每年总会回归。远方的游子,你的故土又在何方?大雁南飞,声断衡阳,游子归来,偕老同行。

《易经》视六位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民间,重阳节之际有着许多的风俗习惯,因着这些熟悉的风俗活动,重阳节也有着许多的别称。而这些具体的别称里,我们能够更加的明白重阳节的意义。

祭祖节
从战国发展至今,重阳节俨然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节一起被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祈求神灵降福。



重阳祭祖广东俗语称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参加。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扫墓祭祖有很多规矩讲究,先拜大众祖公,然后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后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迁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福建莆仙人也有重阳祭祖习俗。他们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登高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提及重阳,大家最熟悉的便是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而至,宗族的亲人都在故乡登高望远,唯有在异乡的王维独自孤寂,思念亲人,盼望与其一同登高。
 
为什么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这也有一种说法。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从气候上来说,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此时登高远望,活动筋骨是最合适不过的。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

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在陪我们成长的同时,我们的父母渐渐的衰老了,当我们强壮刚毅之时,白发已经爬上了他们的眉头。那挺拔的背影如今已经弯曲,而他们还在付出,为我们抚养儿孙,看着一老一小慢慢前行,我们再来约定下一个重阳节的欢聚吧!

菊花节
“无边落木萧萧下”到了秋季,看着飘零的树叶,不免有些萧条的意味。然而就在这样的秋季,菊花却开得格外的灿烂,金色如光,红色似火,白色如雪,仿佛春天的到来,看到了生的希望。



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而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借菊花传递一种隐逸出世的人格形象,令人流连于一种世外桃源的怡然自得中。菊花,不争于百花之前、礼让于春夏之后,正如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们重阳赏菊,是赏那一份高洁淡雅的君子风范。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茱萸节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征集 |

『行走坊巷间』现征集三坊七巷摄影图片,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1303794784@qq.com,请注明投稿哟!
-感谢关注 欢迎分享-
更多坊巷生活,尽在行走坊巷间 


    关注 行走坊巷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