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乱谈第十五期:五塔巷见朝代兴替  庄大厝证化仇为亲

 

寻寻觅觅就是【老李乱谈】乐趣所在。...

老李乱谈

五塔巷见朝代兴替 庄大厝证化仇为亲


一条巷,延伸在西街西段南向的某个路口,在昇文小学左侧。它有着1500年以上的历史,还有一些神奇的传说。它就是五塔巷。


寻找 五塔巷
只知道五塔巷位于西街某个南向路口,我们便一条路一条路绕。然而已没有明显的路牌指示,只见路的深处有一间老旧的印刷厂。


突然间看到左右边有两张蓝色的醒目门牌号“五塔巷1号”,“五塔巷2号”,聪聪不禁大喊“在这里在这里”。也许,寻寻觅觅就是【老李乱谈】乐趣所在。


我们继续往深处去,一张别致的金色门牌号出现,些微反光聪聪便凑前去看——“五塔巷48”。这亮堂堂的门牌号来得有点突然。老李询问了印刷厂的保安,也不得而知其中的门户去哪儿了。
我们掉头往回走,不禁心中生疑,

“这么一大片就失踪了?”来到昇文小学旁边的深巷,只见贴着“老厝尾路灯”,再往内,再往内,突然又有惊喜,依旧是蓝色的标志——“五塔巷路灯”。
沿着巷子走,仿佛进入另一个大千世界。每一瞬间,都能被独特的景色所吸引。一对窗户用砖完美无缝的拼接而成,绿色的生命悄悄的探出头。
传说在唐朝初年,五塔巷的作坊需要大量用水,可是一连开了五口井都没水。据说,因为这五口干井通向阴间,常有小鬼到民间来捉人,所以这里常出事。

有一高僧提出必须在每一口干井口上面建造一座石塔,把井口封住才可避祸。然而,石塔一直未雕成运来,每个井口就都只能盖上一块石头。

到了南宋末年,泉州市舶司蒲寿庚投降蒙古兵,紧闭城门,捕杀南宋宗子3000余人,他们来不及反抗,就把兵器扔入五口干井中,再将石盖盖上。元朝初年,起义军将井内兵器取上来后发现均已腐锈不能用。后来起义军被元兵镇压,蒲寿庚就下令在五口干井上造了五座石塔。
巷子只有一条,安静清闲,就连窗花都那么有特色。正巧遇见一户热心的人家,便询问他知否“五塔”的踪迹。然而,众说纷纭有太多的歧义,如今“五塔”已是又一段历史,成了故纸堆里简单的一句话。


虽然门牌会慢慢的模糊,但是它的故事会一直存在。巷子里的人家甚至在石头上也留下了它的印记,正如五塔巷在老一辈泉州人的心中永远都在。


遇见 庄大厝


在西街原五塔巷与报春巷之间,现在的西街481号有座“庄大厝”,隐藏着一段在台的泉州漳州籍贯人士的历史故事。

如果没有正好遇见“庄大厝”管理人,又如果没有这醒目的蓝色门牌号481,看到这般残留的迹象,估计我们就匆匆的和“庄大厝”擦肩而过了。


原来红砖建筑已面目全非,墙角被挖了一个大洞,藤条从屋内穿过洞蔓延到屋外,这可能当属庄大厝最“顽强”的生命。旁边屋子的木板也被腐蚀,值钱的东西也几乎被偷光了。


巧遇庄大厝管理人正好有钥匙让我们来到屋内视察一番。虽然春联还是鲜红,甚至还有一窝小狗狗,但是坍塌掉落的建筑,废物堆积的场景还是让人心灰意冷。难道这不是最需要保护的文物吗?


和管理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前些年还有庄家人回来,然而这几年门屋就是紧锁,也无人问津当年的“庄大厝”。
回忆起

清朝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大台北地区陆续出现泉州人和漳州人的严重争斗事件。林维让、林维源兄弟是板桥漳州人的领袖,为了乡亲的和睦相处,他们向泉州人的领袖之一庄正抛出“橄榄枝”,渴望与他一道寻求和解之道。

对此,庄正立即反馈以同样的意愿。三人在剖露心扉之后发现志同道合,于是携手出面调停,并于1860年促使争斗双方达成和解。见庄正为人坦荡而且文采卓越,同时也为了表达和解诚意,林维让、林维源兄弟将妹妹林要姬许配给了庄正,并出资赞助,建成了这座“庄大厝”,成就一段“化仇为亲”的佳话。

后来,在庄正提议下,林氏兄弟在台湾出资设立“大观学社”,免费供泉漳人士及其子女读书,而庄正自己在学社中任教数年。如此一来,借由教育的力量,成功化解仇恨,促进了地方和谐。

如今 佳话只剩下颓圮的历史
那么

问题来了

!!


五塔巷旁,是谁三鞭跑马?

恭喜上期回答正确的小伙伴

记得 添加小绘君领奖哦
有奖竞答 大家积极回复本期答案哦
故事很多,

也许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

老李和聪聪,

通过老李乱谈这档节目

也想将这故事与你同享。


描绘不一样的旅行


    关注 绘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