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响堂山石窟造像

 

身为邯郸人,更为精美绝伦的响堂山石像感叹...



先说说为什么叫“响堂山”吧,其实该山正名应该叫“鼓山”(北响堂)和“釜山”(南响堂)才对,因为有了石窟洞,并且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洪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叫做响堂山仅是对有石窟的两座山头叫做响堂山。

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石窟的赞助人是当时的当政者,集中了当时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和工匠以及足够的财力,这才成就了响堂山辉煌的艺术宝窟。

响堂山石窟 建于我国的北齐(公元550~577年)。当时,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作为别都。位于鼓山的滏口陉,就成为北齐王朝在两都往来的必经之道。北齐把佛教奉为国教,高洋皇帝不惜人力物力,选择石质优良、山水秀丽、风景美好的鼓山开窟建寺,营建行宫,遂造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响堂石窟艺术。此后,隋、唐、宋、元、明均有续凿,所以响堂山石窟不仅是北齐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的缩影。

响堂山石窟共包括南响堂寺、北响堂寺、小响堂寺(又称水浴寺)三组建筑群,分别位于风景名胜区内鼓山的南、北、东三侧,相距约30华里。这些建筑顺山势而造,洞依山深凿,佛依石造像,佛因山而弘传,山又依佛而扬名,现存石窟16座,大小佛像4300多尊,并有大量经文碑刻,其造型风格由北魏的俏瘦秀丽发展为后世的健壮厚实。不但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艺术手法,为隋唐写实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为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形成承前启后的新风格,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书法的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响堂山石窟可以与龙门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比拟”。

北响堂寺,位于景区北部鼓山西侧。这里山势突兀,山体雄奇,群峰耸峙,怪石嶙峋,北响堂寺就建造这半山腰的石壁之上。该寺现存石窟9座,其他小龛不在其内,大小佛像725尊。石窟分南、中、北三组。每组皆有以北齐造像为代表的一个大窟。

以下是北响堂石窟























作者在北响堂石窟洞内


南响堂寺,位于景区南部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西侧要隘处,由石窟、靠山楼阁、殿宇和古塔组成。据现存隋碑记载,始建于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响堂石窟现存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尊,刻有记年题记的有38处之多。均凿于北齐年间,窟内外及附近岩壁上还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补凿的摩崖造像,其规模虽不及北响堂宏伟高大,但其造型小巧精微,别具一番特色。

以下是南响堂石窟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里的石佛像大都没有了头部,现在仅能从身体部分欣赏,那么这些佛头菩萨头都去了哪里呢?

最早对文物的劫掠是从1909 年开始的,清朝政府的覆灭和1911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极端的政治动荡。由于这些石窟远离城市,被当局所忽视,因此在数十年中,石窟内的文物受到了大面积的破坏。窟中大部分的独立造像都已经被盗走,洞窟中的许多浮雕也被人为的切割窃取,剩下的石像也几乎没有头部和手部。

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国力衰微,精美的艺术宝库无人监护,响堂山石窟遭到严重破环,大量的造像、浮雕被毁坏与盗卖,流失到世界各地。事实上,这些造像身首分离之后,佛头已经流散到全球各地,被收藏家和博物馆供奉起来。



下面我们来看看散落在海外的响堂山石窟造像
六世纪 北齐  北响堂山石窟  菩萨头像


这是卢芹斋1951年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的响堂山菩萨头像,高81.3厘米。菩萨所戴冠式不明。面部清俊,大耳垂肩。眼部细长,嘴角上翘,微笑慈祥。眉骨及鼻翼的雕刻线条挺拔,刀法流畅。整个面部的雕刻精致而细腻,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右脸部有一条明显的纵向裂纹,不知是否是当年剥离之时留下的创伤痕迹。


六世纪 北齐  南响堂山石窟  菩萨头像
这尊菩萨头像是1914年通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罗杰斯基金(Rogers Fund)购藏。菩萨所戴冠式不明,正中镶嵌有硕大的宝石,华丽庄严。面部俊朗,大耳垂肩。眼部细长,嘴角上翘,微笑慈祥。眉骨及鼻翼的雕刻线条挺拔,刀法流畅。整个面部的雕刻精致而细腻,面部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
 

北齐  南响堂山石窟  佛首
菩萨头像北响堂北洞宾大博物馆藏
  北响堂南洞    佛头 弗利尔美术馆藏
 
1925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一次发表了石窟影像,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惨烈的盗凿。到1930年代末,大型石刻的头像被全部切走,浮雕也被凿得七零八落。目前,响堂石刻存于中国之外的几十家公私机构和个人,以弗利尔美术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的收藏最为丰富、精美。
左手佛手 高52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右手佛手


上图,持着衣襟的佛手,大都会博物馆。下图,佛首、佛手未被盗凿时。这是一张让人唏嘘不已的旧影。中国艺术史的伤心之地。

关于石窟的最早照片大部分来自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的日本摄影师,然而这些照片是在石窟被大面积损坏之后拍摄的



佛说法印式坐像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本篇图片由编者手机拍摄,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转发请注明出处


    关注 留珍阁手绘陶瓷画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