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桃花源里可耕田

 

​徽州的古典园林本来就是徽州人理想的精神世界,我把“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古词,用来比喻从徽州园林中走出的感受,应是很恰合。...

点击上方

“徽风堂书画”

可关注我们!


徽州的古典园林本来就是徽州人理想的精神世界,我把“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古词,用来比喻从徽州园林中走出的感受,应是很恰合。众所周知,魏晋等时期,中原土族大量涌进云雾缠绕的徽州,他们“身在徽州心在外”,崇尚老庄的虚无遁世界思想,觅返璞归真之境,力求居住环境有山村野趣。明、清时期,大量在外为官为贾的徽州人,繁华过后回徽州,可怎么也忘不了创业时经过的纷繁世界。徽州园林能够“一枝独秀”,就是由于从它身中所散发出来的光彩是“既博且深,与众不同”的,它们总是抒发一种感情,表达一种意愿,更是倾诉着一种理想。它们是虚与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结晶体。
对徽州了解的人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徽州许多地方都似乎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影子。古时徽州境内的黟县有桃源洞、武陵山、武陵岭、武陵村和桃源坊等。至今有文化的黟县人仍然有背诵“白云芳草疑无路,桃花流水别有天”的古诗句。还有“潜口”村,竞取自于陶渊明的名字。据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字潜)曾隐居于此,这里又是黄山之口,故取名为“潜口”等等。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那就是美丽的徽州常常被冠有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佳境”。古代徽州人都似乎在寻求一个很美好的境界,而这种思想就决定他们当时心态。徽州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客住他乡”的中原移民。自西汉起,中原土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其中不少进入“桃源般的徽州”。此时徽州古典园林萌芽,在黄岳间渐渐吐绿、开花。依山傍水,与山川村谷融为一体,就成为徽州古村落、古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把徽州古村落列为“大园林”体系,那就是说徽州处处都有“桃花源”。许多进入徽州的各姓始祖在建村时,都要求在建设理念中蕴含着天人和谐与回归自然的内在品格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有独具一格的物景互融与互衬的审美意趣。就是这种朴实的、古老的思想,奠定了徽州造村的基础。而当把这个“大园林”浓缩成小风景搬进家家的庭院中,于是绚丽多彩的私家园林也应运而生。名山胜景,奇石秀水、幽谷深壑,瀑布流鸣,楼中藏秀,各臻其美。我们的徽州古人是这样用诗来描绘自己的家园如桃花源般的村庄的,诗曰:“树隐岩中无落叶,水流山外但闻声。穿云古洞荷衣湿,透月寒窗鹤梦情,崖畔行人夜来过,上方种磐一灯明。”寓诗、情、理、景于一体,恍恍惚惚间,让人眼前顿生“豁然开朗”之境。
古香古色的园林是徽州人繁华过后的一种思想寄托。黄山脚下的西递村中的宅第园林都以“小巧玲珑、雅致得趣”的特色而名闻江南,诸如瑞玉庭、桃李园、西园、履福堂、忱石小筑等等。这些建筑物其实都是在外闯荡一生的徽州人的归宿,怎不倾其所有,苦心经营呢。徽州在外的人很多,其中包抱徽州的官、徽州文人及徽州商人等。据《徽州府志》载,单徽州明清两代就有进士四百一拾八名,举人近千人。而这些人的辉煌事业都在徽州以外,单北京的徽州会馆竟然有二万座坟,可见徽州人在外的官宦们的数量是何其多。官场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你纵然才高八斗,也依然是统治者的工具罢了。所以,“热闹”过后,依然赶回寂静的徽州古宅。清末徽州翰林许承尧,开始为官时可谓得意洋洋,奔走于京城、甘凉之间,后来怀才不遇,只备足藏书、珍籍回到徽州来经营祖宗留下的“檀干园”。
徽州人在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群体,他们的影响不限于徽州,而是随足迹向全国各地蔓延,使整个江南显现出“无徽不成镇”的繁荣。他们时时处于“秦淮河的灯影”、“二十四桥春波”、“西湖的醉月”中,还有苏州各大城市的熙熙攘攘中……而当这一切过去后,徽商脑子里一直刻有他们生活的独特见解,“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是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老了就归徽州,可到了徽州就会生出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为了得到这种心理平衡,于是就开始营建他们自己的乐居了。徽州有文化的人都很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退朝时(包括退隐),都会刻意经营“城市山林”的宅第园林,以作晚年幽游林下之依托。“新安画派”鼻祖浙江,一生游历名川大山,可后来进入改朝换代之际,心中怀遗民苍凉孤傲之情,只有躲在徽州城东的“桃源坞”,尽情表露超尘脱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于是为美丽的徽州创出许多精美的园林范本,峻岭奇松、悬崖峭石、疏流寒柯、山村野趣、轩爽清秀等园林般山水也进入了他的中国画,丰富了徽州园林的内涵。
徽州园林之所以充满无穷的神韵,是因为徽州人善于在浪漫主义色彩的华方面巧做文章,如果把皇家园林、苏州园林比喻成“大家闺秀”的话,徽州园林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家碧玉”,但它依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例如徽州园林建筑中许多部件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花窗(也称小姐窗),美人靠、绣球楼、水街、水口窗等等有形的东西,都被徽州人寄托了思想和情感。比如讲花窗,古时未出阁的小姐是不轻易与生人相见的,小姐只有透过很小的花窗,看外面的相公,窗框有戏文图、山川毓秀图等等,真是“小姐俊脸无法见,眼前美景倒喜人”。还有许多临街、临溪的一些亭阁中配有很精巧的廊靠椅,俗称“美人靠”,倒不是多少美人前来玩坐,而是这里的美景太诱人,似乎只有美人才能与之相配。绣球楼在徽州众多古园林中很容易见到,黟县西递村中的“大夫第”,临街就有一彩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挂落、栏杆,排窗宽敞,玲珑典雅。一边挂有“桃花源里人家”,一边有“山市”二字,可以想象,桃花源里出阁的小姐一定貌美如桃花,那么前来观看的人一定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山市”二字用得新颖,又意趣无穷。“水街”大概也是园林意境中很特别的部分,大概是吸收了“石令人老,水令人远”的哲学思想,碧波荡漾的街两岸,尽是粉墙黛瓦,杨柳依水,使有限的空间,萌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水口窗”应是徽州营造家园的大手笔,它的位置往往是在每个村庄的前头,一幢幢建筑临溪流而展开,很有“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的徽州人家情调。走进村头,一片浓密苍郁的树林立于目前,这就是徽州人的“水口”,因其宛如一户人家门前的“窗壁”,所以也叫“水口窗”,这种巧妙的手法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隔景”。如《红楼梦》中贾政对大观园门口的翠嶂大为赞赏一样:“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窗口有限,景色无限,站于此窗前,千年古村的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果此时,从窗口中飞出一群彩蝶,人们想象到的不是庄周的梦蝶,也不是梁祝的化蝶,而是徽州古典园林的情调,这也是徽州大地摄人心魄之所在。
文章出自洪振秋散文集《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原载《安徽文学》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关注 徽风堂书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