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经意间容易犯的错误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过得很不轻松,除了一场阴冷秋雨,带来潮湿沉闷的感觉,被一场久未光临的低烧侵袭,更是因为...

 我只需简单地描述一下你的内心,
你就会害怕,
恐惧会杀了你,
而你,就像一只站在猫面前的老鼠,
被恐惧撕得粉碎。
——鲁米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过得很不轻松,一场阴冷的秋雨,裹胁着潮湿沉闷,引发了我的身体久未光临的低烧,更是因为两个青春的身体里,却住着苍老的心的孩子。

一个阳光帅气的高三男生,见人时目光呆滞,行动迟缓,被诊断躁狂抑郁症,服药半年有余。一位初二的女生,乍一见,以为是二十四岁的大姑娘,一米七的身高,一身黑色裙装,脂粉伴流香,她倒是没有抑郁,可她表现得对啥都不在乎:没有朋友不在乎,被老师罚留不在乎,成绩不好不在乎。好在,她还有点在乎父母,希望父母自己过得开心。漫不经心的不在乎,是一种包装的自我防御,不敢面对真相,不敢面对情感。如同蚌,厚厚的外壳里面是柔软的脆弱的生命,因为脆弱、因为柔软,容易受伤,在不安全的环境中,需要包裹起来,需要保护,而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姑娘用一种谈判的姿势,正襟危坐着,说话俨然一个世故的办公室主任,一付刀枪不入的样子。

在我看来,这个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的孩子其实并非真正的抑郁,其实只是由于习惯了做乖孩子,听话、顺从,过于压抑而造成情绪毒素在身体上的累积,狂躁是沸腾的内在的展现。

在其成长环境中,大人不表达情感,家庭中也没有融洽的氛围与沟通,他把生活中所有的不满意、不快乐都朝向自己,向内攻击。而防御良好的女生,也是类似的成长环境,父母表面上不争吵,没有冲突,但实质上并无心灵的交流,没有良好的沟通,每个人都害怕流露情感和需求,孩子只是表达了父母的状态而已。

父母无论如何也难以料想,一直自己带在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出现问题。他们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她,爱着她,害怕在她面前说一句响亮的话,不敢在她面前争吵、起冲突,生怕吓到她,给她造成不良影响。

做父母真是这个星球上最具挑战性、要求最高和压力最大的工作之一!



许多在父母争吵、谩骂中成长的人,对父母之间的冲突心有余悸,以为做父母的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我们如此在害怕情绪、情感的表达,因而学会了扼杀情绪,关闭知觉,变得麻木不仁,从而无法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更无法感知到其他人的感受。当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的感受时,就会不顾孩子的感受,只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就学会关闭感受力的闸门。

社会如此推崇理智,喜欢在困厄中仍能坚强且头脑清楚的人。认为成熟就是能够掌握情绪,成长就必须收敛情绪。

然而,有流动的情绪才能拥有健康的生理、明澈的心智、以及独特的创意。每个孩子天生能够自然地感受到整个宇宙,孩子是用直觉、感觉生活的。感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潜能所在之地,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是自然的、流畅的。然而,由于大人因为本身的情绪系统功能不完整,无法恰当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因而授意孩子压抑某些情绪。

生命给我们所有的两极:欢笑与哭泣,破坏与创造,亲密与独立,我们可以恰当地应用、享受每一部分带给我们的能量。压抑和拒绝某一部分,就减少了丰富性与可能性。压抑感受,使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力量,造成了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太容易评判孩子的行为,而忽略其内心的感受。一位母亲在电话里说他的儿子很不可理喻,脾气很坏,问我该怎么办?我要她举个具体例子,为什么她会这么觉得?母亲说了这么一件事:今天下班我去接上放学的儿子后,顺便绕道去车站接了一位多年不见的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两位好友相见,一路上聊得欢,朋友时不时地问儿子一些问题。儿子渐渐地有些不耐烦,有一答没一答的,我觉得他太没礼貌了,就说一下不要没礼貌。后来我不小心又开错了路口,在路上堵了一会,结果这个家伙就发火了,不断地质问我:为什么这么笨,这么不小心,害得他在路上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我气极了,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不说,开了半天车累死还被他骂。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儿子在车上,因为你要接朋友,要绕道远路,要坐很长时间,另外,你们两人欢快地聊天时,有没有想过他在车上是什么感受,你的朋友还要时不时地考一下他,你们有没有尊重到他的感受和需要?你期望他永远礼貌、友好和周到,当他对不被尊重而表现了一个孩子正常的反应时,你没有要求朋友尊重他,却指责他。他会发怒不是很正常、很容易理解吗?

心理学提示,倘若我们的情感需求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满足,就可能发现满足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也会有困难,这种循环可能被代代延续。成为情感上有智慧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出觉知和接纳,给孩子表达感受和需求的空间,让孩子卸下情感包袱:这个包袱里可能有父母的痛苦、期待、失望、秘密、愤怒和伤痛。不让自己的制约复制到孩子身上,是父母成长的任务。

父母需要成长来终止这种循环。

我死去,然后,我活过来,

我是一滴泪,然后,我变成一个微笑,

我进入了爱的海洋,

获得了永恒的幸福! ——鲁米
重磅微课《十堂课带给养育者们》
老师:徐林芬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讲道理时,我们与自己的感受隔离,讲道理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会造成孩子知行分裂,破坏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最低效的教育方式,不评判与接纳自己的感受,是爱自己的开始,也能更好地爱孩子。

2. 父母的状态,是最好的教育容器,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什么样的事更重要父母的感受、想法都会传递给孩子的潜意识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容器和环境。

3. 好的感觉,是心理资源快乐的父母才会有快乐的孩子,你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影响到孩子吗?

4. 为啥和孩子同频共振这么难?孩子用感觉认识世界,父母用头脑思考人生。孩子是提醒我们回到心灵。

5. 从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的心感觉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感觉源自童年的经验,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探索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入口。

6. 进入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同悲同喜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拥有自己的想法。

7. 精确化的回应,重塑孩子的行为有温度的语言能够重塑一个人。

8. 读懂孩子语言中的情感有情感的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读懂它,父母就和孩子的内心连结上了。

9. 活出自己每个生命最主要的任务是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父母做到了,孩子才有榜样。

10. 好玩是第一生产力如果父母感觉同孩子玩耍、聊天、游戏是生命最快乐、享受的事件,则孩子会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开课信息

开课日期:2016年10月29日(每周六、日)
时间:19:30
课时:十堂课
授课方式:1小时讲课 + 问答 + 集体疗愈
价格:早鸟价399元
(24日以后报名恢复原价999元)

咨询、报名请加微信:13811441853 国莉

13053733491 瑞百嘉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曾为高校教师,《家庭教育》杂志编辑。著有心理学长篇小说《静等花开》,她用心理学家的视角和温柔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在不懈成长的女孩的生命故事,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反馈从她的书中读到自己,并从朴实无化的文字中得到疗愈。

更多作者往期好文章,关注《心的经典》公众号后回复以下数字可以阅读。

01—你犯过这类无意识的错误吗?

02—你是如何躲开自己的天赋的?

03—情感的不表达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04—警惕优秀背后的陷阱。

05—我们能给自己和他人的最好的礼物。

06—为什么有这么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07—你们的情感亲密吗?

08—故乡的夏日往事

09—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10—家庭中爱的质量与孩子的行为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或添加“hhqq365”公众号,感谢与您的相遇!欢迎转发,谢谢!


    关注 好心情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