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孩子过万圣节,你纠结了吗?

 

昨天小明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询问哪里能买到孩子能穿的万圣节服装,语气中流露着些许无奈:“现在幼儿园什么节都...





昨天小明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询问哪里能买到孩子能穿的万圣节服装,语气中流露着些许无奈:“现在幼儿园什么节都过,万圣节不就是外国的鬼节吗?还必须让孩子带万圣节的服装和道具,这不是给家长增加负担吗?”您家孩子被幼儿园要求置办万圣节的服装道具了吗?今天小明就和家长朋友们唠唠关于万圣节的那点儿事儿。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万圣节的由来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认为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如今,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



不得不说,现在的一些幼儿园基本上逢节必过,除了国家法定的假日之外,像中国的端午、中秋、重阳,还有外国的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都变着花样过。但问题是每年的节日活动都要求孩子家长准备好各种道具来布置教室环境,为的是烘托节日气氛。但每次节日一过,这些布置的道具就扔掉了,第二年再得买,这不是明摆着折腾和浪费吗。小明问过身边一些朋友,大家都对幼儿园这种做法叫苦不迭。尤其让大家伙不理解的是,像感恩节和圣诞节这种节日过过也就算了,万圣节在外国相当于“鬼节”,是专门吓唬人和作弄人的,为什么要组织孩子过这样的节日呢?



在小明看来,万圣节在西方是在特有的文化与传统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对于装鬼、吓人这种过节方式早就习惯了。然而西方和东方毕竟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商家大搞节日营销,举办各种活动也就罢了。如果幼儿园也单纯为了过这种没有传统基础的洋节,而让家长大张旗鼓地准备,那着实是让家长们非常倒胃口。尤其是年年让孩子过万圣节,孩子们却一多半并不知道万圣节在庆祝些什么。假如形成了反作用,譬如个别孩子体会到了万圣节捉弄人的快乐,继而在不是节日的时候也去捉弄人,并由此形成了成长中不好的习惯和心态,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作为西方的“鬼节”,万圣节这一天小朋友会装扮成妖魔鬼怪在街上进行恶作剧,也会敲响邻居的门索要糖果。伴随着社会变迁,万圣节喜庆与狂欢的娱乐色彩渐趋浓厚。作为“舶来品”的万圣节现在虚火越烧越旺,这里既有商业资本推波助澜的因素,也和教育观念的错位密不可分。万圣节在中国演变成了“儿童节”,这是一种荒诞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制作南瓜灯还是购买万圣节道具,部分幼儿园布置这种“奇葩作业”本质上就是价值追求的迷失。

我们知道节日包含着仪式、符号、民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往往承载着一些特殊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万圣节在西方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节日,但是我们的家长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向邻居讨要糖果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朋友,邻居愿不愿意开门呢?当老百姓对万圣节缺乏文化层面上的认同,万圣节被很多人难以接受完全是一种必然。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听说了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传统,回家后也找邻居去要糖,如果没要到就进行恶作剧并以此为乐。孩子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判断能力的,也许并不知道还有大部分的家庭并不会在家过万圣节,所以家长朋友们也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在万圣节讨要糖果,只能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的话就不能去打扰。



面对漂洋过海的万圣节,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教育的载体,挖掘万圣节中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还孩子们以本真,但不能一味的以盲目效仿和折腾家长为手段。万圣节不能脱离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让这个节日变成了缺乏内涵的徒有其表。另一方面,幼儿园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每一项活动,对孩子的认知都是一种启蒙引导,一定要合理地吸收外来文明,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需要,才能带给孩子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


    关注 搜狐焦点哈尔滨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