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孩子穿衣指南

 

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温差渐增,又到了及时增添衣物的季节,但是又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爸妈就开始迷茫了:到底给...





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温差渐增,又到了及时增添衣物的季节,但是又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爸妈就开始迷茫了:到底给宝宝穿多少才合适呢?

其实,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够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

不过宝宝温度调节能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弱,“秋冻”要讲究循序渐进,该保暖的部位还是要注意的,但切忌变成“妈怕冷”哟。

其实宝宝手脚发凉是最正常的现象,如果他们的手脚发热,反而证明穿的过多了。

因为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循环功能不是很好,血液循环主要集中在头部和躯干,流向四肢的血液很少。手和脚因为血液不好,就会引起小宝宝手脚发凉。宝宝的体温一般以腋窝下的为准,只要宝宝腋下体温正常就没问题。



穿衣





宝宝舒适的外在温度是26℃,我们把衣服的类型和保暖温度做个大致归类,根据“穿衣温度=26℃-室温”的公式,妈妈就可以随时掌握宝宝的穿衣法则了

穿衣温度对照

◆ 较厚羽绒服相当于9℃

◆ 薄款羽绒服6℃

◆ 厚羊毛衫4℃

◆ 棉背心4℃

◆ 抓绒衣服、薄外套3℃

◆ 厚棉毛衫2℃

◆ 薄棉毛衫1℃

穿衣公式举例如下:

◆如今天的温度为22℃,则穿衣温度=26-22=4=1+3=2+2,那么给孩子穿一件薄棉毛衫(1℃)+一件抓绒衣服或薄外套(3℃)即可。或者两件厚棉毛衫即可。

◆如夜间的温度为10℃,则穿衣温度=26-10=16=6+4+4+2,可以给孩子穿一件薄款羽绒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厚棉毛衫(2℃)。可根据家里的衣物随时搭配,只要让孩子的穿衣温度是26℃与室温之差即可。

另一种简单的添衣法则:

◆在美国,有个最基本的添加衣服的准则就是看月龄、看体重。一般而言,3个月之前的小月龄宝宝穿衣比大人多一件,3个月后的宝宝穿衣比大人少一件。这是根据月龄划分,但同时需要参考体重,有的宝宝体重偏低,身体上没有太多体脂肪来保暖,这时就需要父母摸宝宝颈后判断冷暖,来灵活调整。

穿衣指数还要考虑到宝宝的运动状态:

以上穿衣指数,还要根据孩子的运动量来加减,若孩子处于奔跑、运动状态,则要酌情减少衣物。

宝宝秋冬季节最好穿松软、透气、肥大点的衣服,避免宝宝运动过多,产生疲劳。

疲劳时细菌易侵入体内,有的孩子白天玩得很欢,到了晚上就会出现发烧症状。

饭后两小时带着宝宝适当活动,可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给宝宝穿衣服还要讲究三大原则
[b]1


春捂秋冻

[/b]

常言道“春捂秋冻”,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但对于宝宝来说,体温调节功能有待完善。根据中医观点,小儿一般是阳气偏旺之体,如果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所以妈妈也不要过早、过度为宝宝保暖。

[b]2


手暖无汗为标准

[/b]

妈妈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实际的气温变化和感觉,有计划地给宝宝增加衣服,以宝宝不出汗,手脚不凉为标准。穿得过多,不但会影响宝宝自身耐寒锻炼,还会让宝宝更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通常宝宝穿着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就行,大些的宝宝可以和成人一样多,甚至还可以有意让宝宝略微少穿一点,以锻炼御寒能力。秋季适当地感受凉意反而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使宝宝不容易生病。

[b]3


不要让衣服妨碍宝宝的运动

[/b]

经常看到有些宝宝穿得太多,活像个小绒球;或者是穿着的衣服虽很漂亮,但不太适合运动,这些都会使行动尚不灵敏的宝宝活动起来十分不便,在客观上会减少宝宝锻炼的机会。相反,如果穿着适宜,宝宝活动自如,运动量也会增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肌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一些妈妈发现宝宝手脚发凉,担心宝宝再受凉,就会马上给宝宝包裹起来。其实这样会使得宝宝体内温度不能及时散热,体温越来越高,导致发热、高烧,给孩子健康带来伤害。

当宝宝出现手脚发凉时,妈妈一定不要立即加衣,妈妈可以用手抚摸宝宝的颈部来判断宝宝是否穿衣过少。摸的时候注意大人手的温度不要过冷或过热。如果宝宝的温度与你手的温度相近,说明温度适宜。如果感到湿或有汗,说明可能有些过热,发现颈部发冷,说明给宝宝保温不够,根据结果给孩子适当增减衣物。

如果宝宝手脚发凉同时伴随四肢凉、躯干发热现象时,可能是“假凉真热”,妈妈可以给宝宝测量体温,来判断宝宝的发热程度。

如果宝宝体温未超过38.5℃,可以采用物理方式降温,将宝宝的上衣解开,有利于散热。一旦宝宝体温超过38.5℃,就需要服用退烧药降温。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


    关注 太原市育蕾幼儿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