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阅读笔记第1期

 

公号狗又开始更新了~~~...



1[b]一段废话

作为一名公号狗,总是很发愁公号上更新些什么东西,一次偶然的时机突然想起来可以把自己每周的阅读笔记整理一下,作为公号定期更新的内容。不过由于自己很懒,这件事拖了好久一直没做,今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事情推动一下。

根据李叫兽“新媒体不是媒体”以及“媒体产品化”的思路,觉得很有必要把公众号办成一个“产品”,能够解决用户“长期持续的某种需求”。如果没听说过李叫兽以及这篇文章,请参考:

新媒体不是媒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MxOTczOA==&mid=401650053&idx=1&sn=25af8e671b315660717df4ffecd1bde0&mpshare=1&scene=1&srcid=1024DuozsLP6zzhqnp67oodu#rd



那么既然是当做“产品”来做,也是希望能够鞭策自己坚持下来。作为这个产品的第1期,本期就单纯地谈一谈“阅读”。

2[b]国人不爱阅读

很多人都听说过国人不爱阅读,那么究竟有多么不爱阅读呢?来引用一段官方数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18日公布。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较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78本上升了0.06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较2014年减少了1.26本。

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年读的书还不到8本。说到这里肯定有些朋友不服气,觉得阅读也不一定就必须是读书,自己也经常在手机上阅读呀!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碎片式阅读”,那么接下来就谈一谈碎片式阅读。

3[b]碎片式阅读

相信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在手机上也看了不少文章,这也算阅读呀!那么这样的碎片式阅读,相比较读书究竟有什么不足呢?相比较碎片式阅读,书本的价值在于,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通过一个个背景知识和体系架构把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也就是说,它是自成体系的。碎片式阅读是一个个零碎的点,而书本则是能够把一个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网,我相信,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张网。而这,也正是碎片式阅读和有体系的阅读之间的差距。

那么谈到读书,更有效果的自然是“带有目的的阅读”,带着一个问题,选择读一本书,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自然印象更为深刻。比如,为了了解大数据这件事,我读了《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为了亲子教育,我选择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为了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我选择了《牛奶可乐经济学》...

4[b]书中说的都是对的么?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书中说的都是对的么?当然不是。早期我读书时,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概念储备去辨别作者的观点是否一定对。我的选择是先堆量,先把书本和概念的数量堆起来。量变引起质变,等待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时,就有一定的能力去分辨。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作者在写书或者文章时都有一定的观点(甚至是偏见),那么他在写书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选择证明自己对的证据,而忽视观点相反的证据。并且作者甚至还会通过一点点逻辑套路,把你绕进去给忽悠了。所以有一个比较狠的说法,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干脆不要读书。

在读书时,一个常识是,每一个观点和理论的背后都有它的时空背景逻辑基础,脱离这个时空背景纯粹谈观点就是耍流氓。前两年,互联网思维比较火的时候,周鸿祎在他的书中认为硬件应该免费,但是今年他就迫不及待的打自己脸,说自己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方面最牛逼的例子应该就是凯恩斯了,他老人家恨不得天天打自己脸。

5结果偏见

最后谈一谈结果偏见:当一个人成功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认为是对的。比如马爸爸,估计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真理。再比如说雷军,前几年小米风光无限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被N多人奉为神明;这两年小米走下坡路了,又恨不得被贬得一文不值。

结尾:

最困难的永远是今天,最有希望的永远是明天。一周后的今天,我又该更新一周阅读笔记第2期了,嗯,感觉好惆怅呢!


    关注 不辣的熊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