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Liz Krane:在中国演员身上看到了开放心态(上)

 

《暴风雨》台词指导LizKrane谈论与中国演员合作排演莎剧的心路历程...



采访|Nora, Echo

翻译|Nora, Echo

摄影|Yun

April 1, 2016



“There is pretty much complete open the board openness with every Chinese actor!”


--Liz Krane--

美国演员,自幼即接触戏剧至今,2013年获得普渡大学表演硕士学位,现居芝加哥。Liz在普渡学习期间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曾访问普渡的Joe Graves的关注和认可,二人之后曾合作《仲夏夜之梦》。毕业后,Liz在Joe的邀请和鼓励之下来到中国,参与北大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的话剧排演,并参与戏剧教学。今年再次受Joe之邀,担任本次研究所出品《暴风雨》台词指导,帮助演员完善台词发音和理解。

参与作品:《仲夏夜之梦》、澳大利亚当代话剧Cosi等




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暴风雨》剧组问(以下简称问):这不是你第一次和中国学生业余演员合作了吧?这一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Elizabeth Kran答(以下简称答):这是我第一次和中国演员合作莎剧。也是我第一次和外国演员合作莎剧。我从海选试演的时候就被大家打动了。我惊异于大家在排练最开始的几天里的努力,他们处理、理解台词的能力等。我在北大还在Joe巡演期间代讲了三门课程,自始至终我都惊异于中国学生的有条理性、背诵能力、吸收知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问:你怎么看待这些中国学生对于排演戏剧、尤其是外国戏剧的热情?
答:我觉得和美国相比,这里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对于中国演员来讲艺术教育的强度直到大学之前都不那么大。对于美国小孩儿来讲,戏剧课堂和艺术老师在他们的教育中存在感如此之高让他们甚至有了厌烦的情绪,这些必修课程对于他们来讲就像数学一样无聊。所以在这里,我很高兴看到学生们对于创造性表演的由衷热情。这种热情加上中国学生培养的条理、纪律性,加上已经是大学生的他们的独立性,再加上一个Joe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的引导,简直就是完美的组合。


问:你在美国也和学生演员合作过,和与中国学生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吗?

答:当然啦,这也是我觉得这里很棒的一个原因。在美国,比如当我和一些20岁左右学表演的大学生打交道时,他们在来排练之前都已经会有一个“如何做是对的”的主观预设。这是因为从初中到高中他们都会有那么至少一个老师告诉他们怎样演是对的,这有的时候很好,因为可以让他们培养出很好的习惯。但另外一些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因为这会使任何习惯上、发音上、技巧上的纠正都变得十分困难。所以,我在这里发现了一种与美国学生时而出现的拒绝和抵触完全不同的热情和接受能力。我认为这种开放的思维对于表演尤其重要,而我在几乎每一名中国演员上都看到了这种乐于一切表演尝试的开放心态。



“Sometimes that’s wonderful but I always think it’s better to come to a work with an open mind, and a lot of people do that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is pretty much complete open the board openness with every Chinese actor.”
问:和中国学生排莎剧,你肯定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中式英语”的发音问题,你认为这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台上表现呢?你又有什么建议呢?

答:我还从来没听过这个词呢(笑),但确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口音不同,每个词都是一个挑战。我在美国有着南方或者中西部口音等等的同学和同事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表演中去掉区域特征是很难的,尤其对于第二语言而言。而且,因为中国这么大,每个人的英语老师都还带着各自的口音,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单就英音和美音的发音习惯就不尽相同。剧组里对于《暴风雨》中常出现的Master一词,有人英式发音,有人美式发音,两种都对但确实有些困惑。

更多的,还包括一切普遍的中式发音问题。比如,我不觉得汉语里有/th/这个音,所以在发音里这个就常常变成/s/或者/z/。我自己也有一点新英格兰口音,在我懒了、累了、或者多喝了两杯(笑)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听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我不会把这叫做问题,因为这是习惯,而习惯是一个人的特点。但如果你对于成为演员并用英文表演这件事很认真的话,这些个性的发音习惯就必须被点出来并克服。

但我注意到很多《暴风雨》剧组里的演员英语都非常好,但正因如此,一些他们之前有错误习惯的音才会特别突出,特别需要注意。最重要的是明确知道自己的习惯哪里不对,之后仔细对着台本一字一字地练习纠正,直到问题被克服。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演戏和说话都是身体的动作,就像坐下一样运用肌肉,所以只要练习、练习、再联系就可以获得新的正确习惯。我做的台词指导有时会重复枯燥,但目的就在于此。



问:对于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员表演的莎剧制作,你觉得它的特殊意义在于?

答:《暴风雨》是一部很美很有趣的剧作,它是莎翁的绝笔之作,正因如此,其中的很多语言与场景都深刻有力。我们的剧组演员很多,一个角色会有多个演员扮演,而这些年轻演员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我现在31岁,仍可能被选角为米兰达(女主),但——我们有一个扮演米兰达的女孩是高中生!角色的很多经历都因为演员们的年轻与纯真而更加动人。对于这部作品,我的解读是它与宽恕有关。而Joe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非常好的改编,把剧本改得非常紧凑,让观众到最后一刻都被吊着胃口。《暴风雨》常被认为是一部“悲喜剧”,它不像《仲夏夜之梦》,是快乐的,也不像《哈姆雷特》——剧终的时候所有人都死了——在《暴风雨》中,没有人死去,但他们差一点就死了。

Miranda和Ferdinand这一对爱人的对白很轻松愉快,但是Gonzalo, Antonio, Sebastian, Alonso这类的角色的台词却非常的复杂和艰深,在排练的时候我们花了好大功夫解释台词和它背后的隐含意义。在通常的制作里,这些角色都是五六十岁的人扮演的——Joe就可以去演Prospero 或者Gonzalo,但在我们这儿却是年轻人们用第二语言去演这些角色!真是不能承受之重!但是,我还是很惊讶于我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工作。这部剧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但它依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我想这就是在北大制作这部戏的重要性与特殊之处。



To be continued...

今日放出的采访内容看不过瘾?

福利预告:明天要放猛料!

别怪我没告诉你!



#2016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排演剧目#

#莎翁绝唱:暴风雨#

长按订阅“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制作跟进、访谈、幕后花絮以及暴风雨相关的剧评、推介与导赏。给你一份不一样的莎剧体验,静候六月,看魔法的力量在舞台上延续。

公众号ID:iWTF_PKU


    关注 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