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升级”需要一群优秀产品经理

 

举国上下,都在我们的国民教育劳心劳力,可是为什么没有带来我们期望的优质体验呢?甚至离我们最初的期望越来越远。“消费升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在教育领域就无法复制吗?...



近几年,在中国商业领域中,有一个词被大家热捧——“消费升级”

从80后这一代人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在县城、乡村安逸的生活,走出家乡,来到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大都市,希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成为影响社会的精英人群。

我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无限共鸣


当我来到北京,面对无比精彩、复杂、陌生的社会环境,内心充满了兴奋、期待、焦虑、疑惑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纠结、调整,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想越来越成熟,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认知,已经不再是父辈留给我们的传统观念。

国际旅行、海淘、Zara、星巴克、原麦山丘、付费微课……对于父辈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他们已经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元素。我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县城、乡村的视角逐步的城市化甚至国际化了。

这种观念与硬件的匹配,带来了“消费升级”,使得我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与如火如荼的消费升级相比,教育升级却遭遇了比较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教育设施与服务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公共教育的基础设施,有些甚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

同时还在不断的改善教育体制,实施“素质教育”。虽然成果不明显,至少也是ING啊。

媒体也在铺天盖地的报道。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不惜重金,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

是啊,虽然举国上下,都在教育领域劳心劳力,可是为什么没有带来我们期望的优质体验呢?甚至离我们最初的期望越来越远。

如果把中国的教育看成一款产品的话,从这款产品的核心用户(孩子)到产品设计者(家长、老师、政府、媒体),所有参与的人体验都不是很好。而且彼此之间越来越不满意,关系越来越紧张。

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对?

诺基亚、摩托最后都“死”在了自己的软件系统上,而不是所谓的硬件质量
消费观念与优质产品相匹配的时候,“消费升级”才会带来优质的生活体验。

我们的教育观念升级,与优质的教育产品相匹配的时候,“教育升级”才会给孩子带来优质的成长体验。

没错,我们的软件系统,也就是教育观念需要更新、迭代了。

需要更新的教育观念之一是:

男主外,负责挣钱。女主内,负责养儿育女。

很多中国的家庭忽视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造成了很多孩子在“形式单亲家庭”中长大。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会给整个教育体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被称为“丧偶式育儿”。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的莫森博士分析了美国的人口统计数字,发现父子关系的疏离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比贫困因素的影响更大;

耶鲁的一群行为学专家对全世界48种文化中的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由母亲单独抚养长的孩子成年后犯罪率更高;

多依奇博士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谈——特别是在晚餐时间,能够促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里的百人少女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比双亲家庭中的少女高60%

尼科利博士的研究发现,父子(女)在情感上或身体上的疏离,会导致孩子:

(1)追求成就的动力底;

(2)没有能力拒绝及时的诱惑及享受;

(3)自尊心差;

(4)易受他人影响,易有青少年犯罪倾向。

虽然,这些只是概率,也不能说明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这样,至少说明了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社会精英,中产阶级已经意识到这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形式单亲家庭”、“丧偶式育儿”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开始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今年年初,知识社群——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胖儿,当爹了,太太生了一对双胞胎。随后他有一个举动让我万分惊讶。他停掉手头的大部分工作,请了两个月产假,陪伴家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老婆、孩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陪伴在她们身边。

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一个成功男士,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勇气请两个月产假,还敢公开的表达,这的确与以往中国的成功人士的做法有所不同。

你说,他是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炒作啊?或者是不是罗胖儿请不起保姆?月嫂?或是老人不愿意帮忙?也许吧……不知道,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的教育观念升级带来的改变。



如果有50%中国的职场精英能够跟老板说:“对不起,我要请产假两个月,陪老婆、孩子,她们这时候最需要我”、“对不起,晚上不能陪客户了,我要回家陪孩子。”

我相信,孩子们的成长体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买了多少苹果手机、Ipod,参加了多少的课外班以及多少次夏令营。

需要更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之二: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争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孩子成功重要基础

中国很多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寄托于外部环境或者专家。说得好听点儿叫“谦虚”,说的难听点儿就是不愿意负责任。

孩子出生之后,老人帮忙带;

高级的玩具、手机陪伴孩子的业余时间;

稍微大一点儿,希望早教班或者亲子班的老师帮我教;

上个“好幼儿园”,每年十几万很平常的事;

为了上个好小学,举家搬迁也是常事儿;

为了上个重点中学,报特长、花高价也在所不惜;

假期还要到各种课外班,去找“著名专家”请教请教;

……

这些行为,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希望别人帮助我完成孩子的抚养、教育工作,我出去挣钱就好,忽略了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忽略了教育的核心用户——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



曾经担任LINE株式会社CEO的森川亮在他的书《简单思考》中说:“以前我作为软件工程师也从事产品开发,对质量当然也很执着。

说起来我就像旧时的‘工匠’,利用最新技术,精益求精地制作产品,只为了能实现最高品质。

然而,要问我是否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产品,我只能回答No。因为用户并不认可。

无论品质有多高,无论功能有多丰富,如果不是用户所需的,那这些产品就是劣质的,最终只是制造方的自我满足罢了。

重要的是,要知道用户需求的本质。然后则是摒弃自我满足,全力应对这个本质。而这一点正是实现以最快速度达成最高质量的最大关键。”

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产品,到底是满足我们的需要,还是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太过重视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到孩子。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

相比那些外部条件,孩子们更希望父母陪伴她们经历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近些年各种星二代、富二代的负面新闻,基本可以说明,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与物质条件以及能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关系不大。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介绍了美国的三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对,美国也有应试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叫:KIPP)、素质教育、精英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模式针对的的人群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从而产生并且巩固了美国的阶级社会。罗胖儿认为,未来中国也将走上这条道路。对这个观点,我持观望态度。我所感兴趣的是下面的这个结论。

应试教育针对的人群是底层民众,试图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家庭也不用过度的介入了。学校负责让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者说的不好听一点,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素质教育针对的人群是中产阶级,学校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阶级社会之前,后两者没有那么重要

越是高质量的教育,越需要家长们的参与,而且参与的力度越大,内容更多。
尤其是0-6岁这个阶段,绝对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以后,再补救不是没可能,只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孩子的成长教育本应是由父母、学校、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各个角色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当各自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努力提升自己负责的领域,这时才能真正有效的改善这款产品的体验。

当50%的中国父母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父亲可以陪伴孩子长大。 这时候,中国的教育观念已经升级了,再配合我们现在已有的硬件环境。

这样的教育,对于核心用户,我们的孩子来说,将会拥有最好的成长体验。

近期文章(点击图片阅读):






    关注 简单妈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