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印象 特色藤网桥,悠悠珞渝情

 

到过墨脱的人,对当地的藤网桥一定有很深的印象。走过山谷、爬过山梁,只见古老的藤网桥横在崇山峻岭之间,湍急河流...



到过墨脱的人,对当地的藤网桥一定有很深的印象。走过山谷、爬过山梁,只见古老的藤网桥横在崇山峻岭之间,湍急河流之上,长达几百米。一路上我们见识过美丽的自然风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流过的小河,怪石嶙峋的山谷,云雾缭绕的山林,飞流直下的瀑布……但当我们看到连接起江河两岸的长长的桥,完全由一根根粗藤建造而成,就不得不诚服当地人的智慧之下。

藤网桥的由来
珞渝地区山路崎岖,山高谷深,江河险阻,水流湍急,水中巨石、暗礁布满河床,两岸陡峭,这这种自然环境之下,人们建造了独特的桥——藤网桥。藤网桥是墨脱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始建于清朝,历史悠久。

珞渝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的白藤,常绿本植物,茎蔓细长,有40米高,柔软而坚韧,是编织篮、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网桥的原料。



相传,墨脱县藤网桥之所以呈网状,是受到蜘蛛织网的启发。这样的结构,堪称建桥史上的一绝,谱写了西藏桥梁建筑史上辉煌的篇章,并于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藤网桥一般高出河面数十米,架设在水深流急、河面较宽的江河之上,整个桥用藤条建造,呈管状,有的长达数百公尺。桥的底部四至六根粗藤,两旁各有三、四根粗藤,构成桥体的经线。这些作经线的粗藤固定在桥头的大树或木柱上。然后分别用粗藤和细藤作纬线,即每隔一米缠一圈粗藤,各粗藤条之间编织细藤条,底部供行人行走,细藤条编织较密。人们可以相向穿过,一次可过数人,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桥身摇晃,也还是挺惊险的。



藤网桥充分体现了珞巴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不过因为建造难度较大,并需要经常维修,墨脱县现有的藤网桥已经很少了,一些桥甚至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禁止人通行。
藤网桥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江上没有桥,两岸的人民被大江隔开。江东岸的小伙达顿和江西岸的姑娘亚奈对唱情歌,心生爱慕,可恨滔滔江水阻隔着两人无法相见。

亚奈在梦中得到神秘的白发老头的指点,隔江射鱼,第一天败兴而归。晚上又梦到老头儿,提示她在箭尾绑上一根藤条。第二天,亚奈和达顿又分别在河的两岸射鱼,他们在箭尾绑上长长的细藤,射中江里的一条大鱼,鱼在水中打起滚来,把两根细藤绞成一个疙瘩。为了博得姑娘的欢心,达顿放松开了手中的细藤。随着鱼的游动,奇迹发生了:鱼被亚奈拉过去了,而达顿手中的细藤则横贯在江两岸。围观的人们从中得到启示,把粗大的藤条来回拉了五六根,拴在两岸的树上,一头高一头低,成了溜索桥,两岸的人便可以通行。达顿第一个滑到了对岸,见到了他心爱的姑娘。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便创造了这种奇特的藤网桥,横贯于大江之上,人们可以从桥上走到对岸去。
墨脱德兴藤网桥
墨脱较为有名的藤桥有背崩藤桥、德兴藤网桥。其中德兴藤网桥,长150余米,离江面50多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德兴藤网桥始建于公元12世纪清朝,横跨雅鲁藏布江,是贯通墨脱县南北的重要纽带。桥体悬空下垂呈凌晨月状,用腾条网织而成,桥横截面呈“U”形,高1.5-1.8米,上端宽0.7-1米,用以支撑桥面,桥体两侧分别用17根腾丝为经线,每隔10-20厘米一纬线,底部经线为30-50根,纬线网织较之两侧面更为密集,这种添加腾丝的作法,意在进一步加固桥身,行人过桥时,可充当扶手。



德兴藤网桥像一条蛟龙,绕山缠岭飞腾在大江之上,它的宏伟、壮观反映了珞巴族高超的建桥艺术。



德兴藤桥左边是一个早已废弃的铁架桥,右边是新建的钢筋水泥的德兴大桥。
爱TA就带着TA去墨脱走藤桥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这就是吊桥效应。1974年,心理学家埃伦曾在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验证过这个理论。

所以,当你正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带着TA去墨脱走藤桥吧!


    关注 墨脱旅游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