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一点】传统曲笛与昆曲伴奏

 

笛子音孔距离相等的平均孔曲笛,被称为传统曲笛,它自明代起为苏州昆曲伴奏所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文艺舞台还是传统曲笛的一统天下...

点击上方“缪斯乐谱”可订阅哦!


笛子音孔距离相等的平均孔曲笛,被称为传统曲笛,它自明代起为苏州昆曲伴奏所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文艺舞台还是传统曲笛的一统天下。到六十年代,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西方十二平均律制广泛采用。按十二平均律定调的十二支不包括小字一组的大b B、大A、大#G、大G、大#F、大F等不平均孑L底音笛子,陆续进入文艺团体。而在昆剧中,传统曲笛和不平均孔笛的新、老两代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后,争论才趋于平息。尔后,传统的平均孑L笛离开了文艺舞台而走向民间,并渐渐被人遗忘。

进入九十年代后,被人遗忘的传统曲笛又悄然而起,在道教音乐及昆剧、婺剧、莆田戏等剧种中重新“亮相”。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演奏传统曲笛民间艺人的频繁活动,传统曲笛大有重返”文艺舞台之势。这一现象的起因,值得研究。下面,笔者就个问题谈些看法。
1.传统曲笛定调适中,六个音孔排列均匀,发音宽厚、宏亮,音色儒雅、悠扬。由于能运用技巧能转七个调门,在昆剧中素有“一笛伴百曲”之称。因其质量上乘,传统曲笛不仅被列为昆曲伴奏乐器之首,还被江南丝竹、民间音乐广泛采用。这是它在明清两代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2.同不平均孔笛相比,传统曲笛存在全音不足、半音有余的问题。这一问题历来是通过演奏者的指法变换和控制气息解决的。在伴奏昆剧时,曲笛发音和唱腔不全是同度音,于是便形成了高音底唱或底音高唱的表演艺术。演奏者能根据乐曲的要求,靠变换指法和控制气流量的强弱,同演员唱腔配合恰到好处地弥补了音准上的问题,产生了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声调韵味。以至后来的京剧,其主奏乐器京胡伴奏也采用了同曲笛一至的高音低唱或低音高唱的艺术手法.
3.传统曲笛的标准音调是小工调,即通常称的D调。但实际上它却比D调低,接近#c调。其原因是五十年代以前,传统胡琴用真丝弦而不是钢丝弦,琴弦拉力小,容易断,又不能校到标准(a :440赫芝),而当时胡琴校音是以笛子音高为标准的,传统曲笛的高音标准要比标准音低50~60音分,才能同胡琴配合协调而不断弦。

4.作为小工调的传统曲笛,音孔的排列、音程的关系是:当筒音(即全按孔)5音时,5音和1音的音程关系正确,但6音偏低,7音更低(但不是b7音),2音稍低,3音更偏低,而4音?>___却偏高(六孔全开为#4音)。正因为存在这些偏差,传统曲笛才能比较流畅地转换七个调。另外,传统曲笛管径粗细同音孔排列位置仅存在音程高低的差别,并不妨碍转调。流畅的声调韵味。以至后来的京剧,其主奏乐器京胡伴奏也采用了同曲笛一至的高音低唱或低音高唱的艺术手法.
5.不能将不平均孑L笛的音孔位置移动,即3音孔和7音孔向下挪动,居言误认为传统曲笛。举例来说,若筒音作3音时,3音、4音是半音关系;当筒音作5音时,5音、6音为全音关系。由于音程差异过大,不能实现转七个调的目的。

说到这里,也许人们要问,既然传统曲笛音阶排列存在音准误差,那么为什么却能流传几百年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古代音乐处于初级阶级,乐器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方式形成习惯,世代沿袭不变,人们对音准的要求不高。其次,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无法制作高标准的笛子。还有,当时昆曲伴奏乐器简单,除笛子外便是弦索(琵琶类乐器)、拉弦(板胡类乐器)了,没有先进的西洋乐器可资借鉴。
总之,传统曲笛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不习惯吹奏不平均孔的演奏者来说,使用它颇为得心应手。一些传统曲目也因此而保持了拙朴的古风遗韵,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但是,严格地说,传统曲笛是不能准确地转七个调的。今天我们了解它,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评估它的历史作用,使它在当今艺术实践中有条件地得以保留和继承。

长按二维码参与评论

公众号ID: MuseScore
缪斯乐谱
我们传播的是知识,你感受到的是文化!
作曲 | 制谱 | 分享 | 交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关注 缪斯乐谱MuseScore中文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