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川灾区到钓鱼岛,他要做时代的见证者

 

汶川地震时,他是第一位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他两次随海监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







汶川地震时,他是第一位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他两次随海监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他是第一位在我国政府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声明后、在钓鱼岛海域见证中秋节、国庆节和春节的记者。他就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孙铁翔。以下是他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活动中的演讲。





大家好!看到你们非常高兴,不禁想起我上学时的样子。那时候跟大家一样,心中怀揣着无数的激情和梦想。就像那句话说得:“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也许你们会问,我的梦想是什么,其实做记者就是我的梦想。因为这个职业能给予我无数的温暖、切身的感动和前行的力量。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笼罩了四川北部。而此时此刻,我正在陕西省周至县采访有关科学储粮的报道。

陕西的震感同样很强烈,街道上很快涌出了许多百姓。我的手机收到一条新华短信: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6级地震,很快又更正为7.8级。

我们在结束了采访后,便匆忙赶回新华社陕西分社。因从南部入川的路因地震受阻,新华社领导决定派陕西分社派记者由北路进入四川。当晚,包括我在内的4名记者、1名技术员,连夜翻越秦岭山区向四川灾区疾驰而去。



穿越秦岭之后,车子很快进入四川省境内。这一路先是可以看到零星的房屋倒塌,再往南走,灾情就越来越严重。

地震导致了断电,所有的地方都漆黑一片,收费站、加油站都因为地震关闭了。除了汽车的灯光外,没有其他一丝亮光,也没有人甚至任何动物的声音。

快要到受灾同样严重的北川县时,路况变得更加恶劣,公路上都是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小的像足球大小,大的像一辆卡车。

在连续的余震中,车体也在剧烈的晃动,还可以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声巨响。我们只能一直往前开,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撑到哪儿算哪儿吧。



终于进入北川县境内。路边的房子基本上变成废墟,不时有救护车呼啸着从对面开过来。从北川县城方向徒步向外走的群众占了大半个车道。来不及休息、来不及吃饭,我们立即开始了采访。

首先抵达的是北川中学,这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一栋五层的教学楼已经倒塌,另一座5层的主教学楼也已经塌陷,一二层楼被挤成了一层。

更让人难受是,我们都看得到一半身体掩埋在废墟中的学生们,他们有些已经没了气息,有些因疼痛发出呻吟声,有些只是愣愣的看着远处,那个眼神里,是绝望。

压在他们身上的石板,和我与同事三人之力也是抬也抬不动,只能依靠使用工具的解放军战士。这是北川县惟一的一所中学,有2880学生和200多名教师,被埋在废墟里的师生至少有1500人以上。



因道路坍塌,我们只能徒步向县城城区进发。顺着已经辨不出街道的路往里走,我看到曲山小学的教学楼塌了,农业银行的楼塌了,县政府大楼也塌了。一些小汽车莫名其妙地被挂在树上,轮子不见了。

北川,已经满目疮痍!

在北川新县城,我采访到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大胡子”军人,他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支进入震中北川县城和映秀镇的救灾力量。



通过采访他,我将一份全面反映北川受灾情况的报道报了出去。记得分别前又发生了一次余震,县城旁边的一座山瞬间滑下来一半。“大胡子”军人把自己的雨衣脱了下来给了我,说:“我们都要活着出去!”

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但却知道那些被他和部队救出的鲜活生命:“敬礼娃娃”郎铮、“芭蕾舞女孩”李月、“总理让路”的小女孩宋馨懿……

       他叫王凯,全国抗震救灾英模,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

一个月后,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又找到了我。谈起当初在北川的生死瞬间,他问我:“当时就不怕出不来?”

我说,“我是记者,不进去怕后悔一辈子”。

我问他,“那您呢?”

他说,“危难面前,军人的字典里只有进,没有退!”

在北川采访了十几天,哭过、笑过、愤怒过……仿佛饱经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也许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显得格外耀眼夺目,正是那份责任、坚守、不离不弃温暖着大家。

这也让我想起了在钓鱼岛的一次采访。2012年9月30日,中秋,傍晚已过,圆月初上,海面上的月光渐渐明了起来。四艘执法船组成的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的巡航着。



这是中国海监83船,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海监船之一,这次出海的船员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25岁,整整两代人。他们都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在船上度过的中秋了。

到了晚上,海监83船的餐厅里已经摆满了刚刚出锅的菜肴,那天有鱼有肉。一盒盒月饼整齐地堆在每张桌子上。这样吃上一顿,就算是过节了。

中秋之夜,举国团圆,并未放缓海监83船快速航行的脚步。这注定是一次能载入史册的航行。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上演所谓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中国政府随即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并派中国海监船赴钓鱼岛宣誓主权,这也是《声明》发布后海监编队第一次在海上度过中秋节。



在热闹的饭桌上,唯独少了海监83船的船长。他当时仍在驾驶舱里,细心的查看周围海域情况,并熟练的指挥者编队。

我问他,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啊?

他平静地说,200多天吧。

我心里一紧。这个航次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家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

我问他,值得么?

没等他回答,通讯设备突然响了起来。

原来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商船上的人们没想到这有中国海监船。他们太兴奋了,大声对海监编队喊道:“中秋快乐!祖国万岁!”

他笑了笑。说,值了!

他叫王云,当时39岁,是中国海监当时最年轻的船长。

当然,我也有幸成为了第一名在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声明后,两赴钓鱼岛见证第一个中秋节、国庆节和春节的记者,并通过新闻报道向全世界有力宣誓了我对钓鱼岛的主权。

从钓鱼岛回来,经常有人问我:去钓鱼岛采访,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想到了王云。

我说: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我认为记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2014年5月12日,中国南海,100多艘船在只有十几平方海里内挤成了一个一个“小疙瘩”,而这个海域的中心就叫“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

5月2日以来,中国企业所属“981”钻井平台在中国西沙群岛毗连区内开展钻探活动,旨在勘探油气资源。十天了,我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记者,也是唯一一个。



中方作业开始后,越南方面即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非法强力干扰中方作业,冲撞在现场执行护航安全保卫任务的中国政府公务船,还向该海域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

截至6月7日17时,越方现场船只最多时达63艘,冲闯中方警戒区及冲撞中方公务船累计达1416艘次。



当搭载我的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平台上时,一个身穿石油服的中年男人笑眯眯地向我招着手。直觉告诉我,他是个军人。

他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形势,便用特有的吊笼把从200多米高的平台上,吊到了一条即将奔赴一线的海警船上。

临走前我心里没底,问:“会不会遇到撞船?”

他说:“看你运气。”

“船不会沉吧?”我又问。

他笑了,说:“看你命。”



喊话、驱逐、碰撞……接下来的三天里,作为记者,我的运气“不错”,碰到了几乎所有的“战斗”场面;当然我的命也不错,经历了撞船,但所幸船没有沉。

当我归来时,迎接我的又是那张笑眯眯的脸。一线如此紧张,他却如此平静。我知道,这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担当。

他叫王喜武,今年46岁,“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行动指挥员、中国海警局支队长。

我问他:“常年出海,对家会有愧疚么?”

他说:“记得孩子小时候一直说要带他去动物园玩,到现在孩子都快有孩子了,也没去成过。不对,在梦里还是去成了一次。”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王凯、王云、王喜武,是我采访路上遇到的三个人。记得我跟他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向伟大的人致敬”,但他们说“自己只是平凡的人,做着平凡人该做的事儿”。
我想,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坚韧、担当都是支撑一个人人性的基石。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然而,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千千万万个这样自认为平凡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拥有一种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让我们一同,向“平凡人”致敬。
更多资讯

  • 他用一只眼建造火箭发射塔架
  • 听她讲:公交车上的生死时速
  • 最逆袭励志故事:从普通工人到首席专家

本期编辑:苏美男

实习编辑:李    翀


    关注 共青团中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