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宝宝不爱分享,请尊重TA

 

强迫分享后果严重!...

宝宝2岁了,小伙伴来家里玩,不管玩什么玩具,他都第一时间把玩具拿走,并大声说:“这是我的!”爸爸问他,“你的小熊饼干给爸爸吃一块好不好?”他可能回答“不好!”

宝宝似乎变得越来越“小气”了。在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

0-1岁时,他是“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看着别人玩自己的东西,他会开心地大笑。

1-2岁时,他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看到小姐姐在玩小皮球,抱起就走,嘴里嚷着“宝宝玩宝宝玩”,小姐姐拿走了皮球,宝宝还在委屈地哭。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这个阶段,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开始进入了“物权敏感期”。
分享不是与生俱来,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分享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当宝宝不肯分享时,爸爸妈妈不能因此说孩子小气,没礼貌、自私等等。

也不要强迫他们分享,这样做“非常有可能让孩子觉得,对爸爸妈妈来说,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没有别人家的孩子重要”,产生的怨恨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会让孩子认为分享是件痛苦的事情,从而更加拒绝分享。

另外,相对于物权期表现强烈的孩子,表现不强烈的孩子也需要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避免产生“假意分享”。如果分享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表达,而是希望讨好大人,或者父母语气中有强迫的意思,让孩子隐藏了真实想法而去假意分享,这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没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也会使得物权期有所延迟。
先确认“拥有”再谈“分享”,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1岁半到2岁的孩子,开始萌发关于“自我”的意识,而他们确认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所有权——什么东西是我的,确立自主性——我想要做什么。所以对于一件东西的坚持,其实并非是因为“小气”,而是这其中包含着重要的意义:这件东西是我的(所有权),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自主性)。

在这个年龄段上,建立明晰的物权概念,确立清楚的自我边界,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什么东西都拿出“共享”,有时反而会扰乱了他们的内心秩序。因为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如果对TA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和别人分享的。
确定“自我”边界,创造性引导


对于确定是属于TA的东西,分享还是保留,什么时候与什么人分享,都是宝宝的自由。做爸妈的不能代替TA做决定,更加不可以强迫TA。

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培养宝宝的“分享”心理与行为习惯,而是要在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给予恰当引导。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调动他们的内心感受,感知与他人的关联。

当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了。

比如每次睡觉前,妈妈带着宝宝和所有家庭成员道晚安,让TA能够和每个人建立起联结。

当宝宝遇到不想分享的情况:



场景一

妈妈:你的小汽车妈妈想玩。

宝宝:不要!

妈妈:不要大声叫,你告诉妈妈‘我不愿意’就可以了。

(让TA知道,声张自己权利的正确方法。)



场景二

妈妈:你的小汽车妈妈想玩。

宝宝:不要!

妈妈:那宝宝带着妈妈一起玩小汽车,好不好?/那宝宝先玩,然后妈妈玩,好不好?/那妈妈把螺丝刀给你玩,你把小汽车给妈妈玩,好不好?

(让TA明白,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

这样的做法,是引导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想:宝宝的需求是什么、别人的需求是什么,能不能找到一种令大家都相对满意的方案?让分享不要成为一个“再分配”的过程,而是要创造出新的快乐和价值。
宝宝信号学    陪您读懂宝宝


    关注 宝宝信号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