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贩那慵懒悠长的叫卖声传来,都能给人一种肃穆之感

 

《回望汴梁》之书香古韵。...

书香古韵


有些日子没去书店街了。杂七杂八的琐事,没完没了的工作,让人总也找不到悠然自适的心情。既然不能从从容容、自由自在地去逛,又没有什么当紧的书要买,那就不去也罢。

可是,多日不去,又觉得好象少了点什么。我逛书店,就象妻子逛超市,买不买都无所谓,不逛心里就不踏实。只要不是象现在这样特别忙,几乎每周必逛,一泡就是大半天。

在开封这座城市,逛书店与逛书店街可作同义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倒不只是因为全市较有规模和特色的书店大多集中在书店街,更重要的是这条街给人的感觉就象一个“超级大书店”,无论你驻足何处,身边都是一样的书香洋溢。

是的,书店当然并非只在书店街才有,但书店街那种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气息,那种悠闲而又雅致的古老韵味,却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领略到的。在那里,繁华是溢出墨香的繁华,热闹是透着古意的热闹,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亲近,感到喜欢。

走进书店街,犹如走进了遗存千年的书院,又象走进了古色古香的画廊。街道两旁多为两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风格古朴典雅。许多店铺的墙面、门窗和栏杆上,都有造型别致的木雕装饰,有的还镶着人物、花草、动物造型的艺术雕塑。结实厚重的雕花木门,精巧华丽的各式格窗,拙朴凝重的横额牌匾,还有杏黄缎底镶红火焰边的店铺旗幡随风招展,辉映成颇现古城风貌的独特街景。

我非常喜欢书店街的匾额楹联。那放眼皆是的匾额高悬门楣之上,气派而又高雅。匾上书法或潇洒飘逸,或庄重古朴,或削瘦挺拔,个个出手不凡。“放眼橱窗尽是文房四宝;具怀风雅广交学海众儒。”“秀管一支精绘花容;薄纸千张请试妙手。”“遍求海内单行本,快读人间未见书。”……细品这一幅幅楹联,浩浩古风扑面而来,让人思绪飞扬,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书店街的树不太起眼,好象惟恐映住旁边的老房子似的,曲臂缩身,长得东歪西扭。街道两边的台阶上时常有鲜花摆放,尤其到了秋天,一街两行全都摆满了盛开的菊花。有的店门前还挂着鸟笼,摆有棋摊儿。下棋、打牌的多是店主,他们坐在马扎上,或半躺在竹椅上,玩得非常投入。即使有人进店他们也不起身招揽,只是抬起头朝你笑笑,然后便继续埋头跳马飞相。

挑着红蓬的人力三轮车在人流中漫逛,晃晃悠悠,如同梦游。手推小车的小贩沿街停停走走,叫卖声久久飘荡、舒缓悠长。走在这样一条街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会如品香茗般品出淡淡的清香、悠然的情调,还有闲适、平和的气韵。

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当时这里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相毗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头街一带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医药等。到了明代,这里易名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仍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而它被正式以“书店街”冠名,则是大清乾隆年间,

清代开封为中原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极为兴盛。书店街以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而闻名,当时的名店就有“振兴隆”、“德五祥”、“凤麟阁”、“博雅斋”、“环文阁”、“惠昌山房”、“陆房山馆”等十几家。街上的建筑古朴典雅,书店鳞次栉比,碑帖字画充盈市面,“书店街”这个名字便随着墨香飘逸而出了。

“书店”,乍听起来是个颇为“现代”的称谓。数百年前能够以它为街道命名的人,想来实在令人深怀敬意。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个特色鲜明的名字,书店街的文化气息才得以绵延至今。

进入近代,两合书店、大东书店、六合亭书店等真正以书店冠名命的商铺相继在书店街登场亮相,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全国有名的印书馆也竞相来此开设分店,加上这里原有的鲍乾元笔墨店、邱成文笔庄等驰名老店,书店街声名赫赫,成了整个中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条街”。

纵观中外,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并不多见。与北宋开封同名的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神田书街”,是在1890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书店聚集区的,距今不过百余年。即使从清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店街”算起,开封书店街的历史至少也已经延续了300年。

在书店街南端,有座青灰色清代建筑,大门正上方镶有“寿星捧桃”的雕塑。老寿星身披黄袍,白须飘飘,活灵活现如墙面上行走。这家老店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店主曾在山西晋城、阳城经商,后来又到开封创办了这家店铺,得名“晋阳豫”。它以经营果品、杂货为主,也曾改作糕点作坊,一度生意兴隆。时光流转,几经换代,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晋阳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但这个老字号却被保留下来,现在成了一家书店。

在晋阳豫旁边,是一栋灰墙红柱、形如教堂的小楼。墙体雕塑为两只麦穗托起的繁体“商标”二字,两边镶着荷花、荷叶和莲藕彩雕,色彩艳丽。这里是书店街上另一个著名的老字号“包耀记”。它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店主包耀庭原本是以挎篮卖笔为生的小贩,发家后建起这家货庄。到他的儿子接手生意时,改做糕点,声名大振。如今却早已风光不再,也在经营图书。

书店街并非只有书店,饮食、百货等也有人经营。奇怪的是,其他行业在这里却难成大的气候。除了各类图书,笔墨纸张、体育器材、中外乐器、古今字画等数百种文化产品这里都有经营,生意大多红红火火。而那屈指可数的几家饭店之类,却显得门庭萧条、冷冷清清。象晋阳豫和包耀记这样名存实亡、只留古韵的店铺还算少数,更多的则是颓然倒闭,早已踪迹难寻。

书店街是条老街,也是条小街。它全长不过600米,如今却云集着大小书店40多个、文化用品商店100多家。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这里仍旧保持着书店聚集的文化特色,坚守着明清时期的街景风貌。正是这种个性的坚守,使书店街在众多老商业街中独树一帜,为这座线装古书般的城市增添了几多魅力。

漫步书店街,一个挨着一个书店浏览,寻书之趣,买书之乐,读书之美,可尽收怀中。即使随便走走逛逛,也能在浓郁绵远的书香中得到陶冶,在平和悠雅的古韵中受到滋润。

这里繁华而不喧闹,兴盛而不张扬。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就象浸泡在书籍的海洋里,四周馨香弥漫。无论走进哪家书店,无论书店里的人是多是少,内心的感觉永远都是安静。那步履轻轻的脚步声,那若有若无的翻书声,甚至就街头小贩那慵懒悠长的叫卖声传来,都能给人一种肃穆之感。

也许因为手头拮据吧,我买书向来比较挑剔,满载而归的时候少,空手而返的时候多。寻寻觅觅之中,那些版本较好、价格又便宜的旧版书就成了我刻意搜寻的目标。这里的书店大多开办时间较长,往往有丰富的遗存。书店老板时常把积压的书籍搬出来,一排排、一柜柜地摆到门口特价出售。只要有兴致和耐心去翻翻捡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心仪已久的旧版好书蓦然跳出,令你如获至宝,眼睛为之放亮。

开封人喜欢把挑选旧书称作“淘书”。淘就是沙里淘金、大海捞针,需要运气,需要功夫,更需要慧眼独具的鉴别眼光。淘书的乐趣在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在于“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满足,也在于“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过程。我算不上淘书高手,却庆幸有书店街这样一个地方,能让我不断历练眼光,提升品位。在这里泡久了,耳濡目染,久病成医,就有引以自豪的淘书经验,就不会轻易被某种庸俗的读物惑了眼。

对于我来说,逛书店是乐而忘返的休闲与享受。聚精会神地阅读,默无声息地翻找,在反反复复进过许多家书店之后,终于遇到不忍放手的好书,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淘出的书飘逸着淡淡的墨香,夹杂着淡淡的霉味儿。这就是书店街的味道,也是开封城的味道,它体现出的是这座城市的殷实与厚重。

书店街是开封唯一较好保持历史风貌的街道,它与相连的鼓楼街、马道街、寺后街共同构成了繁华热闹的古城中心。

久远的历史,古老的建筑,如繁星般密集的书店,无疑是一道别具魅力的独特风景。然而,在这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商战硝烟弥漫,与四周纷纷崛起的高楼大厦相比,书店街那些低矮的阁楼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商业发展了。

是拆除还是继续守护?如果守护的意义近乎重建,那么守护又有多大意义?守护会不会把历史与文化变成包袱?如果失去了这条老街,开封又将遭受多么巨大损失?这些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这是书店街发展的两难选择,也是整个开封城这些年来多有争论、颇为棘手的一大难题。

历经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书店街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清晰的历史印记留存至今。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潮流中,音像、电子、多媒体等新型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渗透到了这条古雅的老街上。现代气息的张扬,意味着古典韵味的淡薄乃至灭失,令人沉醉的书香古韵不知还能坚守多久?

这也许只是杞人忧天。这条最能体现开封文化古城特色的老街虽显陈旧却魅力无限,它的内涵和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了解。它经受往了数百年时光的考验,也将在新的检阅中展露笑颜。古韵氤氲,书香绵延,这是开封人的福气;如果有一天书店街轰然倒下,那将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

2004年9月17日


    关注 绝代老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