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杨慎: 从“神童”到状元

 

作者: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来源:《先锋》杂志2016年11月刊

作者: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北京城孝顺胡同里的一户杨姓人家中热闹非常。原来,翰林检讨杨廷和家里添丁,这个男婴便是日后颇有文名和胆识的杨慎。

说起这杨家,那可是大名鼎鼎。从杨慎的祖父杨春起,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历仕四朝,曾在正德年间和嘉靖初年身任内阁大臣,并一度出任首辅,位极人臣,对当时的政治有很大影响。

杨慎祖籍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字用修,号升庵。“慎”字在古代文化中颇有深意,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而“修”字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可见,父母对杨慎寄予了厚望。

杨慎的启蒙老师是母亲黄氏。七岁时,母亲教他明句读(dòu)、唐诗和书法。十一岁时,杨慎已经能够作诗,而且有模有样。他曾写出了“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诗句;也曾模仿西汉著名学者贾谊的《过秦论》,写文章纵谈秦亡汉兴,得到祖父的表扬,称“吾家贾谊”。

十一岁时,杨慎接连失去了母亲和祖母,带着悲伤的心情,随父回到故乡成都守孝,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故土。他在成都生活了大概三年,日夜苦读,遍览古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神童”之誉也不胫而走。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等人一起赏画,谈到画道之种种,杨慎在旁边听得入神,引起了叔父的兴趣。叔父想,年纪轻轻的杨慎怎么能懂得这些高深的道理呢!没想到,杨慎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此后,见到杨慎的人都喊他“神童”。杨慎一生爱诗,诗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是他抒发情感和表达见解的工具。

1501年,杨慎十三岁时随父经过蜀道回到京城,沿途所见又成为他作诗的灵感。其中如《马嵬坡》:“凤辇匆匆下九天,马嵬西去路三千。渔阳鼙鼓烟尘里,蜀栈铃声夜雨边。方士游魂招不返,词人长恨曲空传。峨眉尚有高丘在,战骨潼关更可怜!”

后来,在明代文坛和政坛上声名煊赫的李东阳读到杨慎的诗文时,称赞杨慎“不减唐宋词人”,又说“此非寻常子所能,吾小友也。”李东阳还特意收他做了弟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特大新闻。

1507年,本可以凭借已经官至大学士的父亲的权势,通过捷径走上仕途,十九岁的杨慎却回到故乡成都,和所有应试者一样参加乡试。这一年,杨慎夺得“《易》魁”,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在成都读书时,身为《周易》研究专家的祖父杨春就亲自为杨慎讲解。家学渊源加上勤奋好学,“《易》魁”确是实至名归。

按照明代科举惯例,乡试夺魁后的杨慎,于1508年赴京参加会试。他的答卷也得到了主考官王鏊、梁储的青睐。但是命运给杨慎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那张已经被置为第一名的试卷因烛火而被焚毁了。无奈的杨慎为此一等就是三年。1511年,风华正茂的杨慎经过会试的考验,参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这也是科举时代最高规格的考试了。殿试后,一篇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的文章轮流经过李东阳等人传阅品鉴后,得到了“海涵地负”的评语,被公推为第一名,这才又将试卷呈给皇帝审阅。明武宗读后,也是深深赞誉,御笔一挥,一个新科状元诞生了。直到这时,打开密封,原来状元就是杨慎。这一年杨慎二十三岁。


    关注 先锋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