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君川和他的妻子王翠: 在传承与创造间酿出诗意老酒

 

▶王翠把精心保存的工工整整写下自己“作品”的本子拿给大家看。◀在酒厂里,经常可以看到苏君川与王翠夫唱妇随的身...




点击上方“大连文化眼”关注


酒香不怕巷子深。大黑山北麓,金普新区二十里堡街道初家村里,距201国道2公里的金兴酒厂,其位置属实不大好找。但初冬季节一个寻常下午,即使大风刮得尘土飞扬,好酒、懂酒的人还是驱车而至。“都是老客,来打酒的。”朴实的酒厂工人脸上笑开了花。

这家坚持传统酿酒工艺的酒厂已有十几年的历史。3年前,掌柜夫妇——丈夫苏君川、妻子王翠还曾上过大连多家报纸。当时的“良心出品纯粮食酒”的新闻点,为酒厂圈下了一批忠实的“粉儿”。如今,3年过去,老酒厂又有了新变化。在坚持传承古老酿酒文化的同时,苏君川夫妇又为他们的纯粮食酒植入了诗意。而在诗意老酒的背后,生活在田间地头的苏君川夫妇,对文化的孜孜追求也着实让人感动。


在酒厂里,经常可以看到苏君川与王翠夫唱妇随的身影。
苏君川的“传承”——别样香醇扑鼻来

好酒之酿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中国古老酿酒文化的精髓,苏君川显然深谙此道。

所谓天时,指的是原料。好原料,要看天,要得自然界之馈赠。多年来,苏君川严格把控采购关,始终坚持以产自辽西、绝不霉变的大高粱为原材料,以优质小麦作酒曲。为此,不惜搭上高昂的采购费、运费和人工费。他说:“这是酿出好酒的前提条件,不能糊弄。”

采访当天下午3时,厂里的工人正忙着把刚从辽西运来的30吨优质高粱卸下车。
所谓地利,说的是地理环境要适宜酿酒,要有合适的水、空气等条件。出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苏君川选址初家村建酒厂,相中的就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如世外桃源般,四周无污染,果树环绕,槐树飘香,水质也好,不硬,利于酿酒。如此出来的酒,便带有一种天然的果香和花香,闻起来,沁人心脾。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利是发酵池——酒窖。2003年,金兴酒厂的泥窖启动,到今天已经发展到71座窖池。十几年的岁月沉淀和循环往复,水、泥、曲、空气、粮食在日月光华中相互作用,形成了窖池中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在这种微生物环境中,酒料经五六个月的长期发酵,起窖、装锅、蒸馏后,原浆纯正、口感醇厚、窖香浓郁的好酒便流淌出来。

所谓人和,是指酿酒之人要懂酒,要掌握酿造好酒的工艺。创业之前,苏君川曾经在金州一家具有悠久历史、拿过国家优质酒大奖的酒厂工作。在那里,他认真学习了金州酒文化,并刻苦钻研了古法酿酒工艺。多年之后,古老的文化与技艺在金兴酒厂得到传承。苏君川买下了老厂废弃的蒸馏锅和冷却塔等设备,开始终日与酒厂里的一切对话。怎么配料?何时开火?考验的是酿酒师的掌控能力。对此,苏君川说:“凭感觉,凭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古法酿造的神秘。”

王翠的“创造” ——不用金杯用水瓢

苏君川对古老酿酒文化的坚守让人感动,其妻子王翠,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女人,以作诗的方式,表述心中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也同样让人动容。尽管她一直强调自己不会写诗,写出来的诗都“没有文化”,但有些诗句来自于接地气的真实生活,读起来也让人印象深刻。有人开玩笑说,可能是喝好酒喝的,王翠都会作诗了。


王翠把精心保存的工工整整写下自己“作品”的本子拿给大家看。
王翠的金句——“不用金杯用水瓢”,就诞生在热炕头。那是一个冬日,亲朋好友来酒厂做客。酒过三巡后,众人情绪高昂,王翠即兴作诗一首,“不用金杯用水瓢”一出,大家纷纷高声叫好。一个“水瓢”生动道出饮酒时的豪爽。

王翠第一次对作诗产生兴趣,是在2013年。她回忆说:“那年冬天,雪下个没完,下得我心烦意乱的。我就拿出本子,写了一首打油诗。就是写着玩儿的。但是写出来后,心情就好多了。”

这次之后,王翠就养成了即兴写诗并记录的习惯。她精心保存着工工整整写下自己“作品”的本子,闲暇时就拿出来翻看、琢磨,也算做是平淡生活里的一种调剂。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翠与辽南诗社的滕玉君和赵忠人结缘,得两位老师指导,王翠加入了辽南诗社,写诗的水平也大有提高。在2014年“门阳杯”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大奖赛中,她的《满江红·旅顺口寄怀》还获得了优秀奖。奖品是一幅牡丹花开的十字绣。

对文化的追求,如今已融入到金兴酒厂和酒行的日常,酒瓶子和外包装的设计更追求文化感。
王翠对诗词的喜爱、对文化的追求,如今已融入到金兴酒厂和酒行的日常。酒瓶子和外包装的设计更追求文化感,酒厂办公室也被各种诗词书画装饰得极具书香气。新产品的名字,王翠也想好了,叫“忆沁坊”,怎样?很有意境的名字吧?


    关注 大连文化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