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爷:勿强辨别港人身份 忽略多元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尝试将“香港人”身份作出教条式的定义,强要辨别谁“是或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本质。...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尝试将“香港人”身份作出教条式的定义,强要辨别谁“是或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本质。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财爷)昨日在网志以《奇遇》为题撰文,把他早前游览马来西亚槟城巧遇故人一事,引伸自己在港出生成为香港人的故事。曾俊华认为,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尝试将“香港人”身份作出教条式的定义,强要辨别谁“是或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本质,令他摸不着头脑,又认为这种争论最后肯定不会得到实在结论,相反只会挑起永无休止的矛盾和争拗,实在毫无意义。

曾俊华于网志表示,每年复活节,都会趁立法会未恢复二读《拨款条例草案》,把握机会休假几天,他在今年的复活节,与家人到马来西亚槟城观光、吃喝、休息等,但期间发生一次“奇遇”,某天早上,他在酒店大门遇上一位看似比自己年长几岁的翁先生,翁以广东话礼貌问他“是否曾卓豪的儿子”,令他大吃一惊,因为自己的父亲已离世40余年,在世的人绝少知道他的全名,原来自己父母早年在广州生活时,曾经在这位翁先生的父母家中借宿作客。

兼收并蓄本就是“香港常态”

他续表示,其父有7个弟妹,8人之中,姑姐嫁给了一位美国华侨后便移民到美国东岸,之后他的父母也萌生移民念头,父母原来计划是经香港再往美国,但来到香港后,移民手续迟迟未能完成,他们唯有在香港住下来,一住就是10多年,并生了他和3个弟妹,直至60年代中期,才举家移民美国纽约与姑姐团聚。

曾俊华称,香港作为移民城市,像他这种因着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长,然后往返于世界各处的例子多不胜数,可说是“香港常态”,而这些人不论来自广东、上海、福建抑或国内其他地方,都可以带着自己文化、方言、信仰和生活习惯,安然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形容,不同的生活形式在香港兼收并蓄,使香港文化变得更加丰富。

他指出,“香港人”这身份,亦因这背景成为流动而立体概念,“无论你是‘潮州佬’、‘上海婆’抑或‘台山阿伯’,会否讲纯正的广东话、吃广东菜、唱广东歌,都不会成为一个人想作为‘香港人’的障碍。”他最后提到,今天社会有声音尝试将“香港人”这个身份作出教条式定义,强要辨别谁“是/不是香港人”,认为这样忽略了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本质,“实在令我摸不头脑”。他强调,这种争论最后不会得到实在结论,只会挑起永无休止的矛盾和争拗,“实毫无意义”。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戴合声
新浪微博账号:香港衛視HKS

腾讯微博账号:香港卫视

更多精彩请关注香港卫视官方网页!


    关注 香江视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