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礼泉县

 

礼泉县位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属...

礼泉县位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属于关中平原中部。海拔在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阶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种地貌。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内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阳山和芳山等,由西向东走向,绵延40余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



礼泉县,咸阳市辖县。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5镇15乡。县府驻城关镇,距咸阳市区35公里。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醴泉县,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1958年并入乾县,1961年复置醴泉县,1963年改为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泾河沿东北边界流向东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东邻泾阳,西邻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



【历史沿革】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夏属雍州,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
秦时叫谷口县(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称宁夷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明代(1368—1644),醴泉县在明初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属西安府。
清代,醴泉县归属彬县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后,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归属虽几经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1984年3月,改咸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咸阳市,实行市管县,礼泉县仍属咸阳市管辖。


    关注 52乡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