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CTC阵容集中亮相(首届CTC专业论坛最新速递-学术篇【2】)

 

CTC2016年10月30-31日在武汉举行的“2016(第一届)CTC及医疗检测学术会议”迎来了又一高潮。...



CTC

2016年10月30-31日在武汉举行的“2016(第一届)CTC及医疗检测学术会议”迎来了又一高潮。

杨延莲教授介绍多肽纳米磁珠技术
亲和性分选法捕获CTC


杨朝勇教授

厦门大学
循环肿瘤细胞高效捕获与单细胞分析

厦门大学的杨朝勇教授研究课题集中在CTC的捕获和单细胞分析上,他们采用微流控技术,使用Aptamer的联合结构,将单个细胞放在液滴/微球里面,而后使单细胞分析成为可能,本课题的应用方向在于:靶向成像与靶向用药,其中一个应用即是利用液滴法做单细胞RNA测序。

刘笔锋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微流控芯片外泌体与循环肿瘤细胞分析与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的关注点在外泌体上,为我们介绍了依赖微流控芯片的外泌体的捕捉与分析。

赵兴中教授

厦武汉学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和释放研究新进展

武汉大学的赵兴中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和释放研究新进展》。

黄硕教授

南京大学
高通量光学纳米孔检测阵列和其在核酸检测方面的应用

来自南京大学的黄硕教授介绍了固态纳米孔测序技术,核心重点在于将膜片钳技术转化为可视的光学信号。

魏勋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在体流式细胞仪动态无损监测循环肿瘤细胞

上海交通大学的魏勋斌教授的工作是做了一个在体的流式细胞仪,可以用动态无损监测循环肿瘤细胞及其它活细胞。此在体流式细胞仪上可以区分CTC团块(4个细胞以上)和单独的CTC细胞。

黄岩谊教授

北京大学
微流控单细胞测序分析

北京大学的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微流控的单细胞测序,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测序,可以做到在一个细胞里同时做RNA和DNA的测序。在RNA测序中采用两步法极大的降低了错误率。

黄卫华教授

武汉大学
刺激响应性体系用于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及释放

武汉大学的黄卫华教授的目标在于可控的高效的单细胞捕捉与释放。他们合成一个光响应分子,链接在磁珠上,通过控制光照来达到目的。而他们的捕获不仅仅在单细胞上,细胞团捕获也在目标中,因为细胞团更加适用于3D培养,从而进行后续的实验。

杨延莲教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基于多肽纳米结构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杨延莲研究员介绍了多肽组装的工作,专注于多肽的亚分子水平结构表征和功能域的识别,分子水平的多肽与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不过多肽的结合能力则与抗体相同甚至远远超过抗体。并且这一成果已经被转化,成为肿瘤捕手TumorFisher的核心技术之一。

袁必锋教授

武汉大学
循环肿瘤细胞核酸修饰分析

武汉大学的袁必锋教授介绍了CTC核酸修饰的工作。主要针对于DNA/RNA的甲基化修饰,他们进行了临床实验,针对于肺癌患者来源的CTC与全血细胞进行了甲基化修饰,发现CTC细胞中的甲基化修饰水平与正常细胞有显著性差异。

裴仁军教授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基于纳米界面和适配体识别的CTC 高效捕获和分离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裴仁军研究员关注于CTC在捕获界面的原位培养,通过壳聚糖纳米纤维界面的培养与CTC的PEG修饰,若干个CTC培养后的可以分裂扩增到30-50个,并且细胞纯度达到90%。同时他们同样关注于界面上捕获的CTC的无损释放,通过电镜实验,发现界面化学对细胞形貌随着时间的增加影响不断增大。

蒋兴宇教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微流控分子与免疫检测技术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蒋兴宇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微流控分子与免疫检测技术,他们已经初步建成微流控纳米免疫检测芯片控制平台,并建立了较成熟的生产体系。他们的技术将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和微流控芯片相结合,并通过光学传感器进行定量检测。

陈健教授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电学特性表征及在循环肿瘤细胞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陈健研究员关注于微流控技术对于肿瘤异质性的研究,包括单细胞分析和少量细胞分析,建立测量单细胞电学特性表征的平台。对于CTC的实验,他们采取了负向富集的方法,而后在本平台上进行检测;同时他们也利用本平台进行细胞迁移等一系列实验。

毛红菊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毛红菊研究员关注于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肺癌代替肝癌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而液体活检结合低剂量CT是目前肿瘤筛查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组开发的生物传感器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实验结果发现CTC数目与肺癌分期相关;而晚期病人CTC则会出现细胞团。

康跃军教授

西南大学
Surface Engineering of PDMS-Based Lab Chip Devices

西南大学康跃军教授的研究侧重点在生物传感、生物-材料界面和纳米医疗技术。他们采用荧光和电化学方法检测CTC。

亓立峰董事长

无锡纳奥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临床诊断与靶向治疗领域的研究

无锡纳奥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亓立峰董事长为大家带来了《微流控技术与CTC监测》的报告。基于微流控的分离CTC技术分为:按照亲和性分选法,基于细胞大小和变形性分离法,利用流体力学的细胞力学性质进行捕获,免疫磁珠法,双向电泳法等等。他们的Nextctc CTC捕获仪器能够实现CTC可再生培养的分离检测平台,实现CTC非抗体依赖无损捕获,并可进行单细胞CTC的RNA测序。

张志凌教授

武汉大学
基于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

武汉大学的张志凌教授报告了《基于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他们的数字化单分子电化学技术适合现场的、高灵敏度的检测。他们的产品为磁场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多功能的纳米探针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而他们分离后的细胞可以直接用于下游分析。同时他们开发了一步法荧光纳米磁珠分选鉴定CTC。

孙佳姝教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基于惯性微流控芯片的肺癌循环肿瘤细胞无标记分离及分子检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孙佳姝教授的《基于惯性微流控芯片的肺癌循环肿瘤细胞无标记分离及分子检测》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在非匀强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细胞可以视为绝缘体,直流电泳力和细胞体积成正比。在芯片上设计弧形区域,产生匀强电场,分离乳腺癌细细胞,并在芯片下游集成MOSFET的分离检测芯片。磁分离+磁弛豫传感的技术可以用于miRNA的定量检测(miRNA为新型的肿瘤标志物》。

邓宇亮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循环肿瘤细胞单细胞功能异质性检测

上海交通大学的邓宇亮教授的报告为《循环肿瘤细胞单细胞功能异质性检测》。肿瘤的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而CTC同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具有功能的CTC可分为不同子群。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单细胞测序、单细胞蛋白组、单细胞代谢组检测成为可能。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泵阀结构单细胞分配方法是他们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他们基于高密度微孔芯片开发了CTC的3D检测和基于微球的高通量多重蛋白检测系统。

杨帆教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
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循环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杨帆教授报告题目为《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循环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他们的传感器灵敏度高,有利于一次性成像。
本次的CTC会议是目前国内CTC领域的最强音。

让我们继续期待后续的企业论坛和“CTC产业联盟”成立的盛况。


    关注 肿瘤捕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