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瑜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它还“进化”吗?︱瑜伽杂志

 

我们练习的瑜伽,本身就是“进化版”吗?...





12月1日,在大家刚为成龙即将上映的电影《功夫瑜伽》惊叹了一番之后,另一个重要的新闻静悄悄地发生了。

瑜伽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上榜的还有由阿联酋、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共同拥有的猎鹰训练术,伊拉克朝圣祭拜仪式,沙特阿拉伯的击鼓棍舞表演以及哈萨克斯坦的摔跤。在此之前,上榜的中国代表有昆曲、皮影戏、侗族大歌和中国与蒙古共同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说:“瑜伽的诞生,是被用于帮助个人实现自我,缓解他们经历的各种痛苦,并帮助达到一种解脱状态。不分老少都在练习,它也跨越了性别、阶层和宗教的界限。

可喜可贺。而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对于这项遗产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一般我们会看到两种倾向,紧紧拥抱传统的VS毫无负担革新的。也许很难评判和区分高下,但是对于我们每天练习的这项“遗产”,终究要遇到同一个问题:这部分是创新的,还是传统的?面对“进化”,我们怎样选择?

我们先从美国瑜伽专家Desi Bartlett发表在Yoga Journal的小文章谈起。她对于现有的体式名有一些改进的想法:

这个想法,源于一次孕产瑜伽课。

老师的口令,一直在猫式和牛式之间转换,老实说我有点受不了。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别再把我当成奶牛了!”作为一个怀孕9个月的孕妇,最不想做的就是牛式——体型还能再庞大一点吗?感觉自己分分钟可以挤奶的节奏。当时我暗暗对自己说:当我教孕产瑜伽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体式名字改一改。

为什么这么郁闷呢?

作为一个孕产瑜伽老师,我太能明白,体型对于女人,永远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没有几个女人喜欢听着“牛”这种代表身躯庞大的名字沉浸在体式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想象美好的画面。所以当我听到猫式和牛式被人提及像“彩虹”和“麒麟”的时候,我那颗女人的、富于浪漫的心一下就被点燃了。

想象你的身体是一个彩虹,环绕着你的宝宝,骄傲地把你的花冠推向天空。感觉整个天空都被点亮,各种美好在我的脑海里闪过。

开心之后,又有另一个念头产生:这样可行吗?你真的能改变体式名吗?

因为这其实是一件挺严肃的事。我想到了体式在美国的进化和发展的问题。自从瑜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本国的文化也逐渐渗入体式的世界。我清楚地记得70年代老妈在莲花式中唱诵Om shanti shanti shanti……那时候的瑜伽,其实远没有今天丰富。有个像笨拙的飞机一样的体式,是理疗运动四肢外展的变体,这个绝对不是几千年前的体式,因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飞机。

太阳、月亮、半月和下犬,源自于大自然;侧角伸展、三角和束角式源自几何学;战士Ⅰ、侧躺毗湿奴和舞王式源自印度诸神。体式的名字,大多源于生活中的灵感。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有新的发明和新的创意呢?威尼斯沙滩式、机器人式和摇滚式,已经成为瑜伽辞典的专有名词,至少在洛杉矶是。

还能给一些新的体式起新名吗?还能给传统体式改名吗?

好的体式名,会直接激发习练的人去挖掘想象的空间。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学生是鞋匠,那么你说鞋匠式对他而言无疑是合适的,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鞋匠式并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想象画面;而蝴蝶式这个词,却唤起人们对于转化和两翼翩翩的想象,那这就是一个好名字,因为它能把生活的气息带进体式。

当然了,肯定会有一些传统主义者质疑我的修正主义逻辑,他们会否认所谓的机器人式并不是真正的瑜伽。然而对我而言,瑜伽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和爱意的古人,存在了千年,跟我们分享他的经验。是否打开心胸,以分享、创新来回馈这个这个古老的习练,其实是一种个人选择。

但无论如何,任何传统的东西都会改变。它们会成长,会进化。整个世界都在时刻进化当中,何况体式名呢,是不是?

对于体式名的问题,相信很多资深瑜伽人有自己的看法。在大家前往留言区各抒己见之前,还有两位专家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其一是沙金老师采访阴瑜伽创始人Paul Grilley的一段:



尊重所有的传统,尊重现代的传统,并在你的学习中整合所有这些东西。”Paul Grilley这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其二是剑桥大学神学博士Mark Singleton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即将在《瑜伽》杂志12月刊与大家见面。作者发现自己习练的瑜伽,很多部分竟然与原始体操不谋而合:
*艾扬格大师的体式和西方体操动作对照。图片来自Mark Singleton的Yoga Body一书。此前饶秋玉老师请人翻译过这个文章,我们是在梵音瑜伽的博客看到这个图片,特此致谢。

“(这位体操练习者)并没有来过印度,也没有看过关于瑜伽体式的任何资料。但他设计的体系……充满活力的跳跃,跳入跳出我们熟悉的体式,与我熟识的流瑜伽离奇地相似。”Mark Singleton说。

接下来的4年时间,他穿梭于英国、美国、印度的各大图书馆寻找线索。他发现,体式几乎不曾是印度宝贵瑜伽传统的最初特征。今天我们了解的体式,常常出现在各种瑜伽体系(尤其是哈达瑜伽)的辅助练习之中,但并非主要内容,其重要性低于其它练习,如Pranayama/调息、Dharana/专注、Nada/声音,但呼吸和健康并非首要目标。呼吸和健康成为瑜伽习练者的第一目标,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是在印度,后来传到了西方,瑜伽体式受到追捧,似乎一夜大热起来。

Mark发现,在近代的印度,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将体式和印度本土运动文化体系、欧洲最新的体操和理疗方法结合起来(具体这里无法展开了),尤其是克里希那玛查亚在1930年代,发展出“体式练习的新形式”。

也就是说,我们练习的瑜伽,很可能本身就是“进化的版本”。作为一名习练者的Mark,也曾陷入困惑,最后他的反思是:

“要否认当代体式习练的合法性,因为与古代瑜伽传统不符,这样做再容易不过。但这种态度并没有给数千年来瑜伽习练的千变万化足够的重视,忽视了现代瑜伽相对于悠久瑜伽传统的地位。以‘真实性’来思考瑜伽,这种方式存在着不足,探讨的其实并不是瑜伽习练,只不过暴露了21世纪安全感的匮乏。

我认为,要走出这种错误的争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将某些现代的习练视为嫁接在瑜伽之树上的东西。如今我们各种瑜伽流派显然根植于印度传统,但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这样思考,将瑜伽视为一棵参天古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这并未违背真正的‘传统’,也没有鼓励人们不加批判地对一切自称‘瑜伽’的东西全盘接受,那些东西可能极其荒谬。恰恰相反,这种思考方式鼓励我们近一步审视自己的习练和信仰,以及它们与个人经历和继承传统的关系。如今瑜伽界有时令人眼花缭乱,纵横其间,以树的概念思考,头脑能获得几分明晰。”

Mark发现的“真相”,当然无法囊括瑜伽数千年发展历史中错综复杂的事实,同样会面临争议,相信每一位习练者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会有各自的发现。你的想法呢?不妨在留言区说给大家听听。

从现在开始,我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啦。



《瑜伽》杂志
是“习练者的圣经”
Yoga Journal中文版。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官方微店订阅全年——
现11月刊起订


    关注 济源梵女瑜伽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