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丨痛苦中的沉默——初读大卫·冯金诺斯《微妙》

 

当一个人面临重大变故或者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时,他的反应可能比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烈,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场面反而很少见,多的是沉默,是麻木,是不知所措。...

摄影: Ellen。
很早的时候有远方素未谋面的朋友从千里之外寄书来,当时答应她要认真看完每一本书,并且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那一摞书中大部分是外国文学,自己对外国文学一向是敬而远之,一是怕东西文化差异自己理解不深,读后感写不出来什么深刻的东西;二是怕译本不好,别人嚼过的东西再怎么说也不如原味厚重,但是偏偏自己外文不好,看不了原著,深为遗憾;三是外国文学中主人公的名字大都很长,总觉得这么长的名字会打断自己的阅读思路。

今天闲着没事儿的时候,随手翻了翻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的《微妙》,觉得内心颇为感触。冯金诺斯的《微妙》和野夫的《1980年代爱情》都是朋友寄过来的书,离看完《1980年代爱情》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了。对比来看,觉得这本书中所谈的爱情跟野夫笔下的爱情完全是两回事儿。

在野夫笔下,爱情是在两个人之间慢慢生长出来的情愫,是时间培养出来的情感。冯金诺斯笔下的爱情并没有太过浪漫的桥段,这倒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奇怪的是,书中最让人感触的并不是对爱情的描述。

冯金诺斯的这本书还没看完,才刚过一半,但文中不少妙笔之处搔得人心里痒痒的,想要迫不及待地写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在写爱情方面并没有什么值得击节赞赏的地方,相反,他在描写痛苦和对处于痛苦之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很到位。

从他的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面临重大变故或者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时,他的反应可能比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烈,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场面反而很少见,多的是沉默,是麻木,是不知所措。因为人在面临重大变故之时,第一个反应应该是不相信,不相信这样的消息是真实的,不相信这样的事情就这样毫无征兆的来了。这个时候人的脑子里往往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记得国内曾有一个导演让演员现场即兴表演一段戏,戏的内容是演员听到至亲罹难消息后的反应。这个演员想了一会儿,然后一句话不说,默默地拿起手边的抹布把屋里的家具都擦了一遍。整个表演过程没有加一句台词,表情中也看不到任何痛苦,结果导演看了之后觉得演得非常到位。

记得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表演康熙为祖母守灵的一段戏时,也是一句话不说,在灵前守了一夜为祖母嗑了一夜的瓜子,让人看出了康熙内心的巨大悲恸。这段戏虽然没有台词,但是却是全剧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戏。

痛苦中的沉默,有时候甚至比哭天抢地更加沉重。因为当痛苦到了极致,就会压垮人的承受极限,人也就会在无法承受中崩溃,以至于变得沉默起来,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好的作者一定是对生活、对人性有着极为微妙的观察,这种观察直指人心,让我们深感共鸣,相信《微妙》的后半部分也不至令我失望。

——2016年12月12日,晚



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思在别处

这里并不热闹,只求一片安静!


    关注 思在别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