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色戒》为什么不如《苹果》?

 

影评‖《色戒》为什么不如《苹果》?...

好故事

只是要一个好故事
  一部好电影需要很多元素:影像、表演、色彩、声音、风格、故事等等。不过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往往并不苛求电影技术上的细节,他们的审美趣味经常是宽容的。只要在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好故事,也就足以令他们满足。好电影当然需要一个好故事,否则,电影还能剩下什么呢?

顾长卫导演的《立春》有一个好故事。据说,许多人看到《立春》之后,顿时就产生了心有戚戚的感伤,他们完全被故事所打动,甚至有人说,这是当代电影里最好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她相貌丑陋,热爱歌唱,梦想着某一天能够到北京的剧院开演唱会。她孤独、坚强,不甘于平庸。但是她生活的小县城保守陈旧,缺乏艺术趣味。因此她不仅要与自己的命运对抗,还要与小县城里强大的道德力量和生活法则对抗。她挣扎的姿势就像是一只勇敢的飞蛾。从故事本身来说,这是一个琐碎、微小的生活镜像的集合,完全是一个丑小鸭式的传统故事的翻版,不幸的是,童话里的丑小鸭最终成为了天鹅,而电影里的歌唱家则被平庸的生活完全淹没。但是影像里的喜剧风格在令我们大笑之后,又有一股清晰而持久的感伤。许多人,尤其是有过那样的小城镇的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切肤之痛。他们陷入往昔的怀旧情绪,又庆幸自己不曾如电影里的歌唱家那样丑陋和无力。因此《立春》里的沉重和心酸,需要年龄更长一些的观众才能够感同身受,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来说,它也许只是生活里的某一种戏谑风格的小品。也就是说,《立春》的动人之处,需要相应的经验才可以体味。但是的确,故事是美丽的。
《立春》里的歌唱家寂寞挣扎的姿态,其实是人生里的一种常态。即使把它放入一些老套的故事里,也仍然会让人感动。李扬的《盲山》就是一个我们听过无数次的老故事。一个大学生被人口贩子拐骗到山村,在暴力和与世隔绝之中,成为某个陌生的乡村男人的妻子。她当然不屈服自己的命运,她想了很多办法试图逃走。她每一次逃跑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但是每一次逃跑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鲜活的、有着美好的梦想的城市女性,仿佛一朵缺少水分和阳光的花朵一样,在逐渐凋零。古老山村的人性是多么丑陋狰狞,女大学生奔跑的姿势又是多么孤独和无力。而更令观众心酸的场景在于,当警察最终到达山村来解救时,她却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而犹豫起来,她几乎就要留在这个地方。很多观众其实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但是当电影中的影像以如此强烈的色彩和声音描述同样的场景,他们还是忍不住唏嘘感慨。毕竟,屏幕上呈现的好故事不是那么多,因此这样一个贩卖人口的老套故事,还是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导演的风格接近于写实,于是在明知虚拟的故事里,仍然有置身其中的亲近感觉。
事实上,就像《盲山》里的古老乡村一样,人性中确实包含了某些猥琐不堪的部分。即使是一个与自己的命运苦苦抗争的电影里的主角。去年引起很大争议的电影《苹果》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两对夫妻的遭遇。一方是有钱的,但却不能生育。一方是打工的穷人,但女人有一副好容貌和好身体。有钱的男人和卑微的女人有过一次酒后的偷欢,打工的男人因此就有了一个勒索的念头。因为有了一个孩子,双方居然达成了一项相当荒唐的协议,有钱的借腹生子,打工的得到高额的补偿。从表面上来看,双方似乎是各得其所。但问题在于,当他们因此而有了短期的和平状况之后,人性里因为物质欲望而被压抑的部分却泛起波澜。那就是,如果这样,人与物品何异?穷人的尊严在哪里?富人的快乐又在哪里?欲望的狂欢是否可以拯救我们的生活和爱情,这是《苹果》里在喜剧式的嘲讽背后,提出的一个深刻的命题。它其实正是当下生活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此而言,《苹果》讲述的故事非常成功。当然,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苹果》的故事也不见得那么新鲜,类似的故事在时尚报纸的花边里随处可见,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样的故事做了拉伸和铺张,于是我们看见了故事背后隐藏的人性里的苍茫和荒凉。物质时代的感官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如果不被强调和刺激,某些感官就会变得迟钝,某些情感就会被迅速地遗忘,就会和生活里的许多消费品一样,被迅速消费,然后抛弃。
事实上观众对一个好故事的要求真的没有那么苛刻:只是一个好故事;人性的,真实的,没有过多的矫情和修饰的。老故事同样可以打动观众的心灵。但是很遗憾,我们看到的电影里,好故事竟然是那么的少。王小帅的《左右》就是一部极其乏味的电影。按说题材本身还不至于令人失望,因为涉及到一对新的家庭为了拯救有白血病的孩子,妻子需要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但是电影里的故事实在是太矫情了,台词乏味,表演苍白,眼泪是导演和演员拼命挤出来的,讲故事的人像一个肤浅的道学家那样虚伪。可惜了这样一个好素材。我最近刚看完美国的一部小说《姐姐的守护者》,小说里的故事和《左右》非常接近,但是同样的题材,朱庇特讲述得精彩完美之极,差不多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电影里的一个好故事当然需要剧作家的勤奋努力,也需要一个有野心的导演在无数的题材里加以挑选;可是如果没有好剧本,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力不讨好地去拍呢?宁缺毋烂也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客气地说,李安的《色戒》也同样乏味。借了张爱玲的光芒,加上导演自己的光环,《色戒》在票房上几乎是成功的。当然,《色戒》的故事没有《左右》那样糟糕(也许是张爱玲的小说太过于精彩),但问题是,电影里的故事其实和张爱玲的小说偏离了很多。小说里重要的情节并不是床上工夫的展示——读过小说就会知道,张爱玲写性的句子也不过三五句,而且笔法里有一种颇为写意的高明,但在电影里,性就成为整个故事里最为铺张的部分。据说很多观众就是因为电影里夸张生猛的床戏而去电影院的。事实上就床上的情节来说,李安把镜头处理得极为变形和暴力,除了显而易见的男性中心倾向,实际上还有那么一些暧昧的同性恋风格。很缺乏美感。除非电影里的女主角有天生的受虐情结,否则怎么会因为这样的暴力交接后会产生“美人倒戈”的真实冲动。还有,大牌演员的表演也有问题,因为太多的角色需要表演,到后来每一个角色就看上去差不多了。同样的不说话,同样的冷峻,无论是一个三轮车夫,还是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可能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疲劳,但同样也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表演期望过高。
有一些电影还试图与好莱坞风格靠近,通过庞大的开支和豪华阵容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电影不仅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有可以与好莱坞争雄的声光电技术。最近上演的电影《赤壁》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电影的气势不可谓不恢宏,暴力场面也完全可以和欧美表现主义电影里的镜头平分秋色。但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精彩的,截取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段出来,都可以拍成好电影,可是剧作家们居然还要弄一些诸葛亮逗鹦鹉说话的镜头,堂而皇之地搬上屏幕,意思是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童趣的人。问题是,诸葛亮有没有童趣,和他攻赤壁有什么干系?可惜了吴宇森导演的巨额投资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拿好莱坞的大片模式来拼凑。既能够取巧讨好观众,又不至于冒很大的票房风险。冯小刚导演的《我叫刘跃进》和《集结号》就是拍得很聪明的电影。前者聚集了所有类似于《疯狂的石头》的娱乐元素,观众们可以像看一出浅薄却不乏趣味的小品那样大笑,然后把它遗忘;后者则动用了好莱坞电影里的标准模式,既有宏大的主题,又有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壮举。当然,从好电影的立场来说,它们也不过娱乐而已。只是一次购买了中西混合汉堡的消费行为。
有一个好故事是一部好电影的基本条件。对于今天的导演和剧作家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很困难的要求。讲一个好故事会有物质收益上的风险,因为有些精彩的故事不一定会有观众;剧作家写出一个好剧本也并非那么容易,好剧本不仅需要作家的才华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洞察力,还需要真诚地面对写作。说到底,越是靠近艺术的作品,也许需要作家们越是远离物质时代的喧嚣与浮华诱惑。这是一个古老的道理,现在听上去,却仍然那么受用。

2008-8-26-兰州。
(标题《为什么不如?》系小编私自添加)
(小编我不做标题党,客观你怎肯点进来)
(人艰不拆吧,好在文章很棒)
(下期再会)
(END)

别问底色为什么

黑的因为就是小编的

心情
 

尔雅,作家,影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传媒专业硕士生导师。外聘教授。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艺界四个一批人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西部影视文化研究所负责人。


    关注 尔雅的手工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