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艄公唐海得:十年如一日守望“太平渡”

 

最美艘公唐海得:十年如一日守望“太平渡”x0a(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x0a记者:胡维静

龚惠惠...





在仁义镇三都村太平渡口,坚守着一位船工,他叫唐海得。为方便当地村民过河出行,唐海得继承祖业,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代“艄公”,在太平渡口无怨无悔摆渡了十余载,被十里八乡的群众称赞为舂陵江上的“最美艄公”。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这天,刚吃过早饭的三都村村民陈夏生要乘船过江,唐海得照常穿过村庄,赶往舂陵江边的太平渡口。



海得,我今下午搭你的船,有点事要办。





太平渡口承载着仁义镇三都、花园、塘池、大河、桐江等村群众水上客运输送,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渡运是当地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唐海得祖辈就在太平渡口摆渡,如今唐海得是家里的第三代艄公。2005年,父亲去世后,因为收入实在是太低,没有人愿意摆渡,看到这种情况,唐海得主动承担起拉船摆渡的重任。



船工 唐海得:我不去渡别人就没有船过啊,我必须要坚持,接管下我爸爸的这个事下来。

这一接手就是10余年,唐海得默默坚守、以苦为乐。每天在舂陵江上来回摆渡,从此岸到彼岸,虽简单枯躁,但风雨无阻。



船工 唐海得:现在是接电话,接到电话你必须要赶到, 还要提前赶到,不要让别人喊,尤其是这冷天,必须要先赶到。

唐海得家共有六口人,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妻子身体不好,目前只能在县城帮着照看两个孙子。为了兼顾摆渡,唐海得一个人留在了村里。摆渡辛苦、责任也重大,但收入却不高。近年来,公路交通越来越发达,村里也通上了班车,每天来乘船的也都是两岸周边走亲访友或偶尔外来旅游休闲的客人。



船工 唐海得:近这几年一个月的收入几十块钱、百把块钱。

那这个收入能为你解决什么事情呢?

这个收入买点盐油就差不多了,想解决点什么事解决不了的,目前好在国家政策好点,有点油补。

唐海得告诉记者,在摆渡之前,他每年种10余亩烤烟,年收入在8万左右。现在烤烟没时间种,他就在家养了50余只羊和几十只鸡鸭,还种上了油菜、甘蔗等容易打理的经济作物,收入也还过得去。本可以不用兼顾着又累、收入又微薄的摆渡工作,但唐海得却乐此不疲。



你认为在渡船的过程中有什么是让你最开心的事?

船工 唐海得:我看到别人过河,一喊我就过来,特别是有点困难的人,我能够帮上他的时候,我就开心,如果帮不上,我就感到很惭愧了。



仁义三都村民 陈夏生:他这人平时都蛮好,来往坐船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有时没带钱,他也算了。

除了满腔的热情和真诚,唐海得内心还肩负了重大的安全责任。30年前他村里先后发生了两起溺水事故,溺水者都被熟悉水性的唐海得成功救起,那时,生命的可贵和安全责任的重大就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船工 唐海得: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在我心目中,客人上船后必须穿戴救生衣才能开船。第二按国家“六不发航”标准,至少要达到“六不发航”标准,才能渡船。不能开的时候就不开,封渡的时候,什么人喊、再多金钱,我也不会开船,就是这样的想法,安全是放在第一的第一。



仁义三都村民 唐朝水:他摆渡摆了10多年了,我们村上都称赞他蛮好,又没出过什么事故,认真负责。

青山绿水无言,却见证着唐海得十余年如一日为了方便村民出行而付出的努力。如今,唐海得已年过半百,当记者提到他将来退休后谁来继承这个行业时,他笑着表示,自己还要坚持10年才会考虑这个问题。



船工 唐海得:原来不想渡,从事这个职业后,原来不喜欢船现在还爱好渡船了,总之对这个船还有点感情的味道了,不舍得丢下。

自祖孙三代摆渡以来,渡船从手工划的木船已经换成第四代机动船,渡船的费运

却没涨一分。而且从2009年渡口修建以后,渡口的维护费用都是唐海得自己掏腰包,渡口脏了自已清洗,路坏了自己修理平整,唐海得也从未有过怨言。这份朴实、这份真诚使他和他的渡船成为舂陵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久久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记者:胡维静  龚惠惠

广告

GUANGGAO











    关注 桂阳广播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