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上最后一位秤匠(多图)

 

心里和手上都要有杆秤,做秤就是做良心!...





太平街是长沙的百年老街,老街之上有一家经营了40年之久的老秤店,店主叫文志飞,是老街上最后一位制秤人



文志飞老人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秤

时代在变,许多老手艺就在这种变化中渐渐淡出生活的视线,制秤手艺就是其中之一。杆秤,作为民间日用称重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但随着电子秤的发展和普及,用杆秤和会做秤的人越来越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杆秤将成为一种的制造工艺的终结,一个民族文化符号的记忆。



文老面积不大的店里悬挂着大小不一的各种杆秤。



“心里和手上都要有杆秤”这是文志飞老人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警语

在长沙太平街这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这个长沙最为热闹繁华的地方,还仅存着这么一家制秤店,门楣上的招牌是“太平街老秤店”,在与周遭的商业店对比之下显得格外打眼。 店主人叫文志飞,今年65岁。文老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6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叫卖乡间。40年前,文志飞带着手艺,从益阳老家来到长沙太平街制秤。老文刚来时,这里还有4家手工制秤的店铺,而现在,只有文老一个了。



过去,手工杆秤是买卖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在,则更多的承担的是工艺装饰品的功能



这个由一整个树桩制作而成的工作台,是文老安身立命不可或缺之物,由祖辈传承而来下来,至今已有104年的历史

据文老介绍,一杆杆秤,看似简单,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做秤盘、秤砣、秤星…… 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但无论是那一道工序,文老都会全情投入,精雕细琢,丝毫不马虎懈怠,一如他秉持的要诀:“口稳、手稳、身稳;手艺德、人德、道德。”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经凿、刨的处理后,只有笔直的木料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制作



打眼



钉星花



文志飞能制作称重精度达0.1克的杆秤,秤杆用牛骨制成,精雕细刻,过去多用来称金银珠宝和名贵药材。如今长沙能制作这种秤的人找不出几个了。

“心里和手上都要有杆秤,做秤就是做良心!”这是文志飞父亲的教诲,他一直谨记于心,数十年如一日。他告诉我们,十六进制的中国古秤,秤杆上的16颗星就代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再请来福禄寿三颗星,以告诫做生意的人不要动坏心眼儿缺斤少両。这些年来,借着他的名声,经常有不良商人出高价求他在做秤时做点手脚,但每次他都拒绝了。有人说,在做秤这个行业,只要你做假秤,不出5年就可以暴富,但文志飞始终没有做过假秤,他的良心经历起了50余年的考验。



文师傅帮路过的菜贩看看这杆断秤还有没有修复的余地



在这家老秤店门前,摆着一杆民国时期的古秤,以16两为一斤,可称两百多斤重的人。文志飞给它取名叫“秤心如意”

在电子秤的时代,像文志飞这样的秤匠们可以世代传承的“金饭碗”就要保不住了。对此,文志飞并不觉得遗憾。他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店子里也卖起了电子秤,但是很多农民朋友还是喜欢木秤,因为携带方便。相比之下,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更让他担心。“虽然以后用杆秤的人会越来越少,但祖辈传下来的制秤手艺不想丢,希望能一直传下去!”文老说,在他内心,仍希望制秤这一传统工艺能被更多人知晓。



文志飞和他的手艺被评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文志飞老人的店内,贴满了各个媒体的采访报道,他说:这是时代的记忆。

供稿:天心区文明办  杨威


    关注 微天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