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为孩子好,到底该听谁的?

 

妈妈,永远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x0a也因此,真正把教育困境转变成教育资源的那个人,只能是妈妈。而真正的转变,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

01


周四晚的父母课堂上,一位宝妈提出了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

“ 我们跟老人住在一起,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所有人都想插一脚。一会儿爸爸说:‘宝宝你不许这样’,一会儿奶奶说:‘宝宝你不要那样’,说得太多了,孩子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关于这个问题,想请问宝觉老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

相信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妈妈心中也是一个很困扰的难题。对孩子的教育,是在日常的点滴中,但是,当小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时,教育会变得非常复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很可能出现的画面是:妈妈虽然心疼,但也觉得不是个大事,小孩子不要太娇气了,会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爸爸正忙着呢,听到孩子哭声就有点烦,会直接说他:“走路这么不小心,还有脸哭!”;奶奶已经心疼地冲过来,还怕孩子不开心,故意打着地:谁让你把小宝绊倒了......本来妈妈觉得还没什么,被其他人这么一掺和,就觉得整个都乱了,心一烦就没心情教育孩子了,要么可能不管了,随便他们怎么样;要么就有些简单粗暴地冲着孩子喊:别哭了!(后面的情绪是,“烦不烦?”不是针对孩子的,但只能针对孩子发作......)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而是妈妈不知道在这种混乱的环境里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位妈妈讲过一句话,非常地打动我:“我和孩子是彼此拼尽生命才见了面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生死之交。”所以,天下的妈妈几乎都是这样的心情:“我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因为他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重要的宝贝。

我们平常的友好、客气,常常会表现在自己并不特别在意的事情上。但如果是我们非常在意的、非常珍惜的事情,就会非常紧张、敏感,无法再友好、客气了。

比如,关于我们最重视的孩子,尤其会决定他一生的教育这件事上,再好脾气的妈妈,可能都会对别人的干预失去了耐心。

要给孩子最好的,不能给孩子任何不好的影响,就是藏在妈妈心里的“咒语”,也是在家庭中因为教育问题彼此“打仗”的原因。

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呢?什么是对孩子不好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02


在我结婚之前,父母对待我们姊妹仨的教育态度就是:“我们吃过的苦,一点都不让你们吃;自由生长,自由发挥,想干嘛就干嘛,想不干嘛就不干嘛。”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是有我父母成长的“历史背景”的:父亲从小是孤儿,受尽人间寒冷,所以他想把自己没有得到过的宠爱全给我们,不舍得我们受一点委屈;母亲从大山里走出来,也是历尽辛苦,而且结婚后两地分居,一直盼了12年才有了我们,并且有了我们以后,好不容易才聚在一起的他俩,从来都只能是自力更生,全力为我们撑起这个温暖的家......

所以,简单的说,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象对待一朵温室里的花,不让我受一点苦,不让外面的一缕风吹到我。好的地方,是我一直拥有自由的心灵,如同未被世界沾染的灵魂,始终通透而保持着自己的灵性;坏的地方,是我不太适应这个世界,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生活状态,直到成人才开始学会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

结婚后,我发现公公婆婆对待子女的教育态度是:“要懂做人的规矩,要学做事的能力。”做饭有做饭的规矩:即使你不会做饭,也要站在厨房打下手,随时候着、学习;吃饭有吃饭的规则:长辈坐下来,先动筷子,晚辈才可以开始;尤其客人来了,要有礼貌,所有人都要出来打招呼,要坐着陪聊一会儿,客人走的时候,要到门口去送一下......”

这个与我过去的生活习惯正好相反:在我们家,爸爸负责家里的卫生,妈妈负责厨房工作,我们姊妹仨各玩各的,而且我们家的馒头都有个特点,就是上桌后,用我妈的话说就是“都被揭了顶子”,那是我去过厨房的标志,哈哈,刚蒸出来的馒头太香了,又烫,我只好挨个揪着吃......吃饭,就更没规矩了,爸爸妈妈在厨房做,我们在桌子上吃,吃完了饭碗一推,就玩去了。最重要的是,客人敲门时,爸爸妈妈得先找我,看着我跑回自己房间,并把门关上了,他们才会开门......

写这段,我已经笑得不能自已了。当时一切很自然,现在回头看,简直就不应该写出来嘛,爸爸妈妈做了一辈子教育,当了一辈子老师,竟然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说出去估计他们的光辉形象会大打折扣吧。

幸亏我遇到了他,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有原则的公公婆婆,把我这张压根还是“一张白纸”的儿媳,给费心继续教育好了。哈哈,其实是,公公婆婆与他一样爱我,并且包容我,尤其刚结婚那阵子,常常是一边唠叨着:“唉,小时候没教育好,得我们现在手把手的教,真是没谁了!”一边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挨个的教,因为公公婆婆也是光荣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从做事到做人,他们教的仔细,我学得认真,最好玩的是,他俩在教育我做事的时候,常常意见不一致,争执不休,还得我劝解:公公说“饺子只要煮着看着沉下去就可以往出捞了”;婆婆坚持说“还得再等着翻上来才能捞!”我说“你们先歇会儿,就让我试试呗”......到现在,我还是这两种方式换着花样捞,有时候觉得沉下去看着就象是熟了;有时候觉得还是婆婆说的对,坚持等再翻上来吧......
03


哈哈,我常跟朋友分享一件事: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爹妈生,自己的爹妈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宗教”——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世界观,都是想给孩子最好的,避免不好的影响,都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提取自己认为最宝贵的精华,给孩子的。

就象我的父母与公公婆婆,他们都是我今生的父母,都是用全部的热诚爱着我的人,但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却是如此的大相径庭!

其实他们也是对面相逢过的,他们彼此的关系也很好,因为公公婆婆比妈妈年长些,妈妈非常尊重他们,当然应该也有些许“惭愧”吧,每次妈妈来小住,都是从早到晚的忙,从厨房到我的房间,就像是想把我不会干的都补上一样,并且妈妈常主动跟公公婆婆抱歉地讲:“我们把她给惯坏了,幸亏有你们教育的好!

感谢爸爸妈妈,感谢一样爱我的公公婆婆,所以才有现在的我,又根正苗红,还知书达礼(哈哈,这么夸自己真过瘾),最重要的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如此地滋养,长大后我都是心甘情愿地去学习的,所以对人好、为人处事,我都自由发挥出了一种“不是礼貌不是客气”,而是全身心发自内心地对人好的特质,也因此收获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很多情义,当然,这个部分只能说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啦......

嘻嘻,我的故事讲完了,亲爱的妈妈们有没有已经忘记了刚才的焦虑与烦恼呢?

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家庭中每个人对孩子,都是出于相同的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对孩子而言不一定是件坏事。
04


妈妈鼓励、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懂得、被支持的滋养;爸爸以男人角度的互动方式,要求他坚强、勇敢,恰是一个孩子身上力量感的来源;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宠爱甚至溺爱,是一个孩子可以释放成长压力的很好途径,小小孩子赖在老小孩怀里撒个娇,其实本来就是岁月安稳,相亲相爱的一幅画,美好幸福。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因为不同,而只是如何面对不同。

前一段时间看到网上一则新闻,一对夫妇是医学博士,生了孩子以后,可能是太珍惜了,所以不想被这日渐染污的水资源伤害了孩子,所以从孩子出生后,家里所有的用水都换上了纯净水,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身体出了一些问题,类似软骨症之类的病症,焦急万分中送到医院,各项病因排查,原来是纯净水惹的祸,孩子身上缺少了重要的微量元素,反而出了问题......

我们的心情常跟这对父母一样,希望所有环境,尤其对孩子而言更有影响力的教育环境能够纯粹些,干净些,最好全家一种声音,一个论调,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甚至一些过分紧张的妈妈,不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准进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连爸爸的种种行为、语言,都被当成“污染”清理了出去,“不能配合我,你不如不讲话”,就这样,虽然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是一个爹妈生,不是一个爹妈养,所以不是一种教育理念与行为”的爸爸,很快也被妈妈清除出局。

然后,本来拥有一大家子亲人的孩子,本来拥有一大家子关心孩子支持教育的妈妈,成了“力拔山兮没办法”的婚姻中的单亲妈妈,一个人撑着教育孩子的所有大事小情。

妈妈是好妈妈,爸爸是好爸爸,孩子是好孩子,其实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出于同样的爱,才成为一家人的。事实上,教育的主力军,无论身边有多少人,对孩子最重要的人,永远都是妈妈,爸爸。因为骨血相连,因为上天的安排就是如此。
05


妈妈,永远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也因此,真正把教育困境转变成教育资源的那个人,只能是妈妈。而真正的转变,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

你说孩子是吃一辈子母乳好呢?还是要吃各种食物,吸收不同的营养好呢?

妈妈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如同母乳;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乃至随着孩子的长大,会接触到更丰富多姿的世界、各种有趣不同的人,如同吃各种食物,我们成人还常喜欢到外面的餐馆吃火锅等重口味的东西,营养丰富,抵抗力强,也容易有幸福感,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嘻嘻,为了加深印象,跟妈妈再讲一次:只想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拒绝其他人加入,就像是你打算一辈子给孩子只吃母乳,其他什么也不让他吃一样,孩子愿意,你能坚持吗?

所以,不如转念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爱他的人,以自己不同的生命经历全身心地给予这个宝贝,和你一起深爱着这个孩子,这是一件多么幸运又美好的事情哪!

当我们以这样的立场与视角看待这件事时,孩子跌倒了,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你会开心一笑的,因为你看见的是,你的宝贝面对一件小事,已经亲身体验并学会了多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多棒啊,他长大了一定情商高,处理问题游刃有余。

所以,当面对多种意见,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时,其实孩子真正的困扰是,每个人都排斥别人的意见,孩子不知道该让谁高兴,久而久之,要么学会“钻空子”,听对自己有利的意见,要么干脆谁的都不听,你们爱咋吵咋吵;最糟糕的一种是,学会了察言观色,只听最厉害的那个人,从此也失去了表达自己、面对不同意见的能力。

不同,永远不是问题;排斥不同,才是真正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当从恐惧、排斥的立场去解决,会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难题;当从爱、感恩的立场去面对,会成为成长路上的力量与资源——我们和孩子一起长大,不仅是幸福,更是美好的。

教育,是爱的智慧。


    关注 一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