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的这个渔港码头被女人承包了

 

儋州微势力

传递正能量致力于打造儋州最好的便民平台新闻.城市114.论坛.策划.推广.小品.调声...





儋州微势力  传递正能量


致力于打造儋州最好的便民平台
新闻.城市114.论坛.策划.推广.小品.调声
合作微信:18889341014


  一天之计在于晨
而白马井渔港码头的女人
她们的一天是从凌晨两三点开始的。


白马井渔港码头,女人的江湖


坐标

儋州,白马井,渔港码头交易市场

人物 

渔婆

内容梗概

码头女人们统治下的江湖
白马井,海岸线长约14公里,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城镇,也是海南西部重要的渔港。白马井中心渔港是国家一级渔港,海鲜品种产量在海南同类乡镇中位居前列,海产品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因此,白马井渔港码头汇集了各路商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海鲜交易市场。
1962年春,郭沫若曾到白马井港视游,写下《白马井港》一诗:
天然良港似长湖,
第一渔场此海壖。
多让未逞今异昔,
鲸鲲南极待人屠 。


渔婆,也因着渔港码头而存在
并逐渐成为码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古时男耕女织时代一样
在白马井渔港码头
这里的男人和女人
有着明确的分工
男人们负责高风险的出海捕鱼工作
女人们则负责岸上的搬运及交易工作
由于码头上清一色都是带着斗笠的劳作女人
因此她们被称之为“渔婆”
微凉的深夜,
海浪缓缓拍打着岸堤,
似乎怕吵醒熟睡的人儿。


不远处的洋浦大桥
散发着柔软的灯光
如卧龙般横贯在新英湾之上


如往常一样
穿好衣服和水靴
戴上袖套、橡皮手套和斗笠
把竹编箩筐和电子秤放在电动三轮车上
凌晨三点
渔婆三娘骑着车出门了
潮湿的空气里浸染了海水的味道
有点咸
当然,还有一股浓浓的鱼腥味儿
不过对于渔婆三娘来说
她早已习惯了鱼腥味儿
半个小时的车程
交易市场的灯似乎永远不会熄灭
那些点点灯光
是渔婆三娘深夜前行的指明灯
除了渔婆三娘
与码头一起迎接每一天黎明的
还有那些早已等候多时的渔婆们
她们是这个码头的不二主角


渔婆阿兰是白马井人
年过50的她没有什么文化
为了补贴家用
半年前
她和其他姐妹一起来到码头
负责挑运渔货、打打零工

每天凌晨三点
她们是最早来到码头的一批人
等待着第一艘靠岸的渔船
挂断电话
看了看时间
凌晨两点三十二分
渔婆阿香轻轻地起了床
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孩子
丈夫的渔船平安返航
已经到码头附近了
穿戴好衣服
简单喝了点粥
她就驱车来到码头
刚停好车
几位熟识的渔婆就围了上来
她们是她长期雇佣的伙伴
负责把渔船上的渔货挑运到交易市场




待渔婆们纷纷出现在码头上
待出海打渔的渔船停靠岸边
待水天相接的夜空泛起微光
白马井的一天开始了
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几百名带着斗笠的渔婆
持着手电筒和扁担
踩在坑洼湿漉漉的地面上
踏上摇晃的渔船上
一筐筐鱼虾搬上岸


直至清空了渔船
她们才放下扁担
理理衣服和帽子
稍微喘口气
多劳多得的她们
靠着挑运
赚着微薄的收入


清点渔货
称重装箱
渔婆阿香有点忙
作为“船头”(渔船老板的老婆)
她既要负责渔货的清算工作
又要打包装运销售
偶尔还要和商贩们讨价还价

售卖结束还得打扫船上卫生
下午还要做好船上补给
整理鱼钩鱼饵和渔网
从黑夜忙到黑夜
经常没法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
不过能者多劳
码头上最有钱的人也是这些船头们



像三娘那样的渔婆
做着小本生意
每天以批发价收购渔货
或现场售卖
或运送到一些饭店
过着“小老板娘”的悠哉生活




渔婆们每天的基本路线是家和码头
渔船靠岸就开始忙碌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这个天然良港码头上
每天由渔婆经手的渔货交易量
少达数千吨,多则上万吨
她们用勤劳与精明“统治”着这个码头 
那里,便是她们的江湖。


停泊的渔船星罗棋布
进出的渔船来回穿梭


旭日初升
那霞光万丈的渔港
海水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
看着耀眼的光芒
渔婆阿香有个愿望
待休渔期好好睡个觉
出去旅游放松自己
斗转星移
白马井渔港码头因为这些女人
焕发无限生机
而渔婆们承载的历史
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路线
乘坐西环铁路动车白马井站下,距离车站10多分钟车程就是白马井渔港。

感谢

⊙海南小二                                        ⊙吴梅

⊙王国权                                           ⊙曾杰

⊙陈若龙                                           ⊙小田

⊙风过的午后                                    ⊙符力

(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儋州微势力


    关注 儋州微势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