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江融,拍出一个联合国

 

江融在纽约的家中■江融,我校77届校友。1962年生于福州,198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89年开始就职于...

江融在纽约的家中



■ 江融,我校77届校友。1962年生于福州,198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89年开始就职于联合国总部,1993年获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现为联合国中文处译审、联合国展览审批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副主席。他在联合国任职26年,为150个国家的工作人员留下影像。

[b]摄影也是翻译的过程


对江融而言,翻译是专业,摄影是事业。不一样的道路,却同是风光无限。

20岁时,江融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当时外交部提出精英化,那年只招收36人,他是其中之一。1984年,他考上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联合国翻译训练班。1989年,他正式加入纽约联合国总部时,笔译、同声传译、即席翻译样样都行。

艺术的细胞同样在江融身上成长。他自小在福州长大,对他来说,遍布洋楼的仓山就像“巴黎的拉丁区”那么美。

1986年,江融在瑞士日内瓦工作,当地的美景让他开始自学摄影。后来,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摄影项目。他的作品曾在联合国总部和中国各地展出,受到观众的好评。从福州到日内瓦再到纽约,江融说他到过许多国家。在江融看来,翻译和摄影都是艺术,是相通的,“摄影其实是将作者的思想翻译成作品的过程。

从加勒比人开始

2004年,江融开始做“我联合国人民”的项目,“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以及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更多人了解联合国。”拍摄项目的名字正是来自《联合国宪章》的第一句话:我联合国人民。


《我联合国人民》部分照片,左下为萨依玛。
从2004年到2008年,江融拍摄了150多个国家的联合国工作人员。萨依玛是他印象最深刻的被拍摄者之一。她的父亲是一名阿富汗外交官,由于塔利班推翻了政府,他们一家无法回到祖国。她说自己没有想到,在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的协助下,有一天阿富汗的女孩子能够摆脱塔利班的统治,穿着校服去上学——这让她感到联合国的力量,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拍摄时,萨依玛也愿意按照现代妇女而不是阿富汗遮面的传统妇女形象展现自己,同时还是手持一幅阿富汗难民少女照片。

秘书长潘基文对这个项目的评价是,“完美地捕捉到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多样性、力量和决心”。

是诺亚方舟还是巴别塔

江融第一次听到联合国是在1975年,当时他在老家福州见到了一对在联合国工作的华人夫妇。“我那时就想,能够去那里工作就好了。结果我真的去了,而且一待就是26年。”

在江融眼里,联合国一点也不神秘,“如今联合国是一个提供标准、规范的平台和服务的组织。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可以有自己的政见和想法,但不能为任何一个政府工作,更不能反对任何一个会员国。联合国的工作人员想要升迁,就必须到另一个岗位上或实地工作。”

拍摄过程中,同事们对联合国的认识也影响着江融。一位同事认为,联合国对他而言是一个理想、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另一位女同事告诉江融,联合国的工作让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使她认识到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宗教一样美,让她变得更加宽容。

在拍摄手记中,江融写道:“它(联合国)是带领人类逃脱灾难,使得生灵继续繁荣的诺亚方舟?还是因为人类各说各话,无法沟通和相互误解而最终停止修建的那座巴别塔?”江融希望通过他的摄影项目表明,联合国是否能成为承载人类希望的诺亚方舟,取决于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 (本文转自《环球人物》驻美国特约记者 丁小希)

[/b]



    关注 福建省福州第十六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