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糧到粮——唯有良,方称粮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开始从容不慌。但是近年来,劣质奶粉、“...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开始从容不慌。但是近年来,劣质奶粉、“苏丹红”、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石蜡火锅底料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虽然人们手中有粮,依然心中慌慌。

以前的粮字,写作“糧”,由米和量组成,米代表食物,量代表数量。看重的是食物的数量,保证足斤足两。现在的粮字,由米和良组成,米代表食物,良代表良心。看重的是食物的品质,需要用良心生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从之前追求食品的数量演变成追求食品的品质。由糧变成粮,也可以见到一条消费者对食品要求的变化轨迹,就是从“吃饱”到“吃好”。

在中国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食品完全可以用玲琅满目一词来形容。面对如此丰富的食品选择,我们原本可以吃得很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随着一件又一件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我们先是惊讶,而后是恐慌,更有甚者近乎麻木。莫说“吃好”了,有些时候我们开始怀疑“还能吃什么”。

手中虽然有粮,但还是慎得慌。吃每一份食品之前,都要以一种近乎“侦探”的目光来审视它的“来龙去脉”,这是一场怎样的诚信危机。食品的“去向”大抵有三个环节,生产-运输-消费。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出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如生产环节使用烈性农药,运输环节添加防腐剂,消费环节使用有毒添加剂。就单类食品来看,似乎每一环节都有很清晰,监管起来的确比较容易。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食品安全归罪于职能部门监管不力。但13亿中国人每天消费着数以亿计的食物,我们是无法做到所有食物每一环的检查和监管的。如同一盘青菜是怎样从田间到餐桌,我们无法完全知晓。法规和监管,不可能如天罗地网般网住食品安全的所有漏洞。惟有良心才能照亮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

良心是什么?良心是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心的做人准绳。民以食为天,食以良为基。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正需要这一份良心来生产每一粒米、每一个果、每一块肉、每一棵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食品源于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只有起点是干净,过程才会干净,终点才会干净。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第一道关口。食品生产者有义务用良心守住这道关口,严把原料关、生产关、出厂关。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中注入良心也是对其本身的一种责任。食品生产者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昧着良心生产有毒食品,自己又都不敢吃,看似保护了自己。但市场上商品是在流通,自己终难逃其他有毒食品之害。反之,大家都用良心生产食品,则人人都会受益。同时,“良心食品”还能为生产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诚然,健全的法律、严格的监管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可以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付出“良心”。但归根结底,良心是一种自然地、主动的、内在的品质。只有生产经营者自愿的付出良心,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彻底消除,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唯有良,方称粮。


    关注 秒懂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