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姓氏渊源,找寻你姓氏的源头—【黄、唐、陈、谢】

 

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





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截止至1995年,阳山全县总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姓氏共33个。其中总人口超过1万人的有陈、黄、李、梁、邓、冯、欧(含欧阳)、毛、张、刘、唐等11姓,以陈姓人口最多,达6.43万人。

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印记,以下阳山姓氏,你知道它们的故事吗?



  黄氏(江夏堂、千顷堂)堂联:①颖川政绩 江夏家声②五经门弟 千顷家声 ③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源于颛顼帝,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后裔以“黄”为姓。

明洪武十六年(1383),瑶族黄能三、黄能四兄弟两分别从怀集黄茶山迁阳山秤架之南木、太平洞开基,已传18代。明正统二年(1437),黄念六由英德县古道迁阳山高峰寺 山,已传23世。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黄南珍由龙川县迁阳山县七拱军洞落基,随后,其兄黄南瑛迁七拱军田洲,弟黄南琏迁七拱围仔墩,侄黄德霖迁太平沙陂,侄黄广霖 迁七拱沥口岗。清乾隆年间,黄发如由英德县迁阳山水口蕉湾。清嘉庆三年(1798),黄兴业由怀集县迁阳城杨梅坑尾。

黄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七拱、江英、水口、杜步、岭背、黎埠、青莲、高峰、 太平、新圩、犁头、黄坌、秤架、阳城镇居多,全县黄氏人口 4.24万人,占总人口 8.78%。



唐氏(晋阳堂、晋昌堂)堂联:①勋隆西汉 号著东园②放勋世德 叔虞家声

传说黄帝嫡裔陶唐氏原居冀方(今河北省唐县),帝尧迁晋阳(今山西太原),再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更号为豕韦氏,到周代复改为唐公,子孙遂以“唐”为氏。又:周成王封弟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史称唐叔,其后以“唐”为氏。

明洪武三年(1370),扬州都督唐监(原籍四会县三丫塘),奉命率兵来阳山平“瑶乱”,平瑶后率兵横渡港九海峡,卒于海难。其五子留在阳山,长子唐朝辛(曾任扬州提 督)在新圩隔坑塘边定居;次子唐朝保(曾任永州知府)在新圩岩口定居;三子唐朝斌 (曾任零陵知县)在杜步石溪石仔塘定居;四子唐朝广(曾任柳州点兵官)、五子唐朝聚 (曾任南宁县统兵官)在龙埠苦竹坑定居。历625年,已传28代。

此外,也有清代从龙川 县迁居太平、七拱的。

唐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以杜步、七拱、新圩、龙埠、阳城镇居多。全县唐氏人口 1.01万人,占总人口的2.09%。

陈氏(颍川堂)堂联:①颍川世泽 太史家声②义门世德 岐国家声

周武王伐纣灭商,把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后裔以“陈”为姓。

宋代,陈志用由福建迁阳山新圩鸦山湖。明洪武初年,陈龙颜及子陈阳满由福建上杭县朱巩巷迁阳山杜步东江,陈猛颜迁七拱草陂。

明万历三十年(1603),陈大官由三水县迁阳山水口黄草岗。清康熙年间,陈日兴由英德县大湾迁阳山水口河坪,已传16世。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陈祖兆由长宁县(新丰)迁阳山秤架。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陈开亮由长宁县迁阳山秤架,已传10世,清中叶,陈光裕由惠州三多塘迁阳山洞冠岩角。

陈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杨梅、白莲外,其他乡镇均超千人以上,全县陈氏人口 6.43万人,占‘县总人口的13.27%。



谢氏(东山堂、宝树堂)堂联:①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②宝树家声远 东山世泽 长③东山世德 南国家声

出自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河南唐河南部),子孙遂以“谢” 为氏。

宋代,谢亚八由福建迁阳山新圩鸦山湖,已传30世。清同治八年(1869),谢金由连南寨岗迁凤埠保平。光绪七年(1881),谢阳由广宁县迁大崑沙田。清代,谢绪由江西迁杜步石溪。

谢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新圩、大良、黎埠、杜步、阳城镇等地。全县谢氏人口 3225人, 占总人口 0.67%。

小编有话说:《阳山姓氏源流》阳山网将为您连载,资料整理难免有遗漏或不详尽之处,欢迎各位踊跃投稿留言,让我们一起来完善。


    关注 微阳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