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的最后一声怒吼 读书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x0a狄兰·托马斯/著...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狄兰·托马斯(英国)

诗集 海岸/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020108411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在我不了解狄兰·托马斯之前,这个题目太有诗意的诱惑了,而且让我直觉想到的,是爱情,是欲拒还休,是缱绻缠绵。可是等我用一种低沉、温和、故作深情的口吻朗读了半本之后,才迟迟地意识到错的实在荒唐——这是要用摇滚的愤怒和狂热同时又阴郁的激情来读的诗!从此我的声音越来越大,语调越来越激烈,我读他的那些欲望、读他的那些愤怒、读他的感性、读他的诗意、读他的生和死亡。

老实说,托马斯的诗是不容易懂的。他是基督教徒,诗里面有很多典故和宗教意象,外行人看不出来,看出来也不明白;另一方面,他想表达的东西是深深埋藏在他诗意的意象之下的,同时又是超脱了现实主义的深层次的潜意识的释放;可他又并非完全地超现实主义,他把这些材料用某种秩序加以遴选、加工、编排、诗化。他的诗是很别具一格的。

狄兰·托马斯有相当一部分诗琢磨琢磨,主题其实就是四个字:热爱生命。而他的这种热爱并非通过直白的赞颂,而是反过来,通过和死亡的抗争。写到这儿我忽然觉得上句话讲错了,他或许不是“热爱生命”,而是热爱这种打破桎梏的抗争。现在有必要来说说诗人本人,他就是余华所说的那种喝酒喝死的传奇人物: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五日,在诗人第四次开展赴美诗歌朗诵之旅时,他连喝了十八杯威士忌导致酒精中毒,四日后在纽约暴毙,年仅三十九岁,应谶了自己早年活不久的预言。他的死亡固然是文坛和诗歌精神的一大损失,但是,这种“出格”的死亡方式对于作家的身份而言,却不能不说传奇而浪漫,太白醉酒坠湖捉月骑鲸是后人附会,但也反映了只有诗人才配得上这样传奇的死亡。如果配着他的诗来看,这种死亡则更具有神秘的魔力。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老年在日暮之时应当燃烧与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临终时明智的人虽然懂得黑暗逍遥,
因为他们的话语已迸不出丝毫电光,
却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善良的人翻腾最后一浪,高呼着辉煌,
他们脆弱的善行曾在绿色港湾里跳荡,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狂暴的人曾抓住并颂唱飞翔的太阳,
虽然为时太晚,却明了途中的哀伤,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肃穆的人,临近死亡,透过炫目的视野,
失明的双眸可以像流星一样欢欣闪耀,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而您,我的父亲,在这悲哀之巅,
此刻我求您,用热泪诅咒我,祝福我。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这首诗是托马斯在一九五一年九月为他临终的父亲所作。那个曾经被我误以为象征充满诱惑的爱情的“良宵”显然并非如此——它代表着死亡的永夜。诗人在目睹垂老的父亲被死神一步步攫入永远阴森的暗夜之时,发出了怒斥的咆哮,他并非惧怕死亡,而是不甘心向人类的永恒公敌显露自己的懦弱和屈从,他反对顺从地接受命运的无情安排,即使无法改变结局,他也要选择奋战、燃烧、怒斥,他要彰显人的力量,或者说并没有点名的那个词——“意志”。他用意志来谴责死亡的不公、追问死亡的权力来源、反抗死亡的暴政。那么他是失心疯了吗?不,他并非搞什么神秘主义的精神病病人,除了歌颂反抗精神,死亡在托马斯心中同样有所寓意。我们知道,诗人生活创作的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他在伦敦既目睹了婴儿烧焦的尸体,也看到过百岁老人在黎明的空袭中丧身,死亡象征着那个时代强加在人类身上的不幸,象征着造成这些不幸的法西斯、政治家、战争和炮火,象征着精神所遭受的痛苦。不得不说,托马斯虽然是一个烟枪和酒鬼,但更是一位用诗作枪的战士,他拒绝了理性和忍受,他向奇异的梦境中寻找宣泄口,向绝望的命运发出怒斥的咆哮。他藐视命运(《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心怀希望(《不幸地等待死亡》),他走进那个良宵时,手里端着十八杯烈火一样的威士忌,脸上一定带着轻蔑的微笑。

当然,他的诗中同样涉及了爱、欲、信仰等永恒的主题,我所说的只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面。

二〇一六年的最后一本诗集。

2016年12月30日

我以狂放的草书拥抱爱情

倾诉所有爱的饥渴

在纸页书写空虚的病痛

每天都要读好书
谢谢阅读
欢迎转发
扫码关注


    关注 二佳的汽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