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辛振钦:打造人文生态纪念园,弘扬孝道文化

 

乌黑的头发,温和的眼神,容光焕发的面容,第一眼见到辛振钦时,怎么也无法相信他已近古稀之年,辛振钦是福建泉州市...



乌黑的头发,温和的眼神,容光焕发的面容,第一眼见到辛振钦时,怎么也无法相信他已近古稀之年,辛振钦是福建泉州市集祥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州市长青生态园总经理。随着交谈的深入,他睿智的谈吐和平和的心态让人不由感叹时光流逝给他造就的宽广胸怀。

辛振钦。


记者:辛总,您好。听说您和新中国同龄,真看不出来。您在创业前是做什么的?又是怎么想到去创业的?

辛振钦:我1949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我30岁之前是个泥水匠,30岁之后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历任社会多种团体会长、副会长,并于1981年入党。应该说我的生活过得不错,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尤其是到了40多岁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了。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觉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要为社会,为家庭做点事吧,体现一点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已是不惑之年了,如果现在不做到天命之年后就来不及了。那时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大家创业,

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我想跟着国家的政策走,肯 定没错的,于是1995年自己创办了“福建泉州市集祥石业有限公司”,开始创业,那个时候我已经46岁了。

记者:都已经不惑之年了才开始创业,看来您对自己的未来真的是“不惑”了。那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石材这个行业呢?

辛振钦:我年轻时做过泥水匠,石业也算是自己的本行。而且我的家乡惠安县崇武镇石雕石材这一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朝初期,这里就已出现了不少石雕作坊,明清以来崇武镇就有许多石雕工匠,他们的踪迹遍布闽东南、台湾省,崇武镇石雕的技术质量都是让国内甚至世界各地共同认可的。家乡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技艺,当然要发扬光大。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我眼光是没错的,崇武镇现在是全国闻名的石雕业基地,还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石雕之乡”的荣誉称号。现在你去我们崇武,会发现公路两侧布满了石雕厂与石雕公司。整个崇武的街道上全是石雕作品,古人、神仙、外国人、动物等形象应有尽有,写意的写实的都有。
陵园一角。


记者:从石头到陵园,您的创业之路是如何走的?

辛振钦:刚开始那几年,市场供不应求,我们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远销世界各地。后来,国际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出口业务遇到瓶颈,于是2000年之后我们开始逐步转型,开拓国内市场。那个时候,国内也正好处在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很多地方都需要景观石材雕刻和建筑的石材建材,需求逐年倍增,同时国家开始提倡殡葬改革,推行火化,严禁乱埋乱葬等旧习陋习,规划建设陵园公墓,石材纪念碑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不少百姓也开始渐渐接受为葬入公墓的亲属买合适的墓碑,石业市场广阔。集祥石业牢牢抓住了这两大机遇,成功转型,在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和消费者需求前提下,不但生存了20多年,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近年来,不少石材企业也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于是我们又开始逐步转型,采用股份形式租赁,收购和投建陵园,形成陵园规划、投建、管理、碑石设计、加工,安装,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与我们集祥公司建立碑石产品供需合作关系的国内陵园已达100余家,与几个股东合作承包和投建的陵园有3个,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求更远发展,实现社会与企业共赢。

记者:听说您2005年在黑龙江黑河为上海优秀知青金训华捐献纪念碑,央视二套为此善举还特地采访过您,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除此之外,您还有做过什么慈善?

辛振钦: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当然应该为社会做些贡献。金训华是一个英雄,他1969年为了抢救被洪水卷走的国家财产壮烈牺牲,当时另一个跳下水的知青陈健,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他一把而获救。我在电视上看到陈健要为已故战友金训华更换墓碑的心愿后,很受感动,因为当时他的妻子被查出有尿毒症,经济条件不好,除了要治病,还想把战友金训华已经风化的水泥墓碑换成大理石墓碑。我感觉一个人为一个平民,为一个战友在那里坚持了三十六年的时间,年年为他上香扫墓。这个我感觉他家里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放弃了比较好的工作的条件,他坚持在那个边疆、边沿的地方,那个地方应该说条件不怎么好,在那个地方坚持三十多年,这应该说一辈子的。陈健的执着令人感动,而金训华烈士的事迹更值得后人学习,所以我决定帮助陈健,为金训华捐建一座纪念碑,完成他的心愿,以便后人前去瞻仰悼念烈士。可是根据陈健的经济条件,连安装这座纪念碑都有困难。所以后来纪念碑加工完成后,包括运输、安装都有我公司负责,我还亲自与我公司管理人员一起到现场安装,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报社的好评!2005年陈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我确实也为社会做过一些慈善事业,比如捐款修路,支持教育,扶贫救灾等,2001年我与几个股东在湖南永州捐款近3000万建成“青云寺”。但是这些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我当初给陈健写信时里面写了一句话,我说你(陈健)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你做的这种事情是很少人能够做到,你是很令人敬佩的。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会忌讳谈生死,而您却选择了从事陵园公墓经营,为什么?

辛振钦:由于多年从事这一行业,看多了生死,所以我对生死问题并没有旁人那样忌讳。我认为,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生与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大问题,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谁都一样,生死造就平等。但人的生命一旦终结,能留下什么呢?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可以捐献报答社会,可以延绵子孙福泽。那精神财富要怎么体现呢?我觉得可以用纪念碑的形式体现。很多人认为只有烈士之类的那种才叫纪念碑,其实普通人的墓碑也是纪念碑的一种。你可以把亲人的像甚至是照片刻在上面,也可以依照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爱好做出各种属于他自己的墓碑,让生命回归自然,留芳名永驻人间。这样百年后,我们现在的陵园就是一个后人的学习教育基地,用先人的人生经历和事迹来教育和激发下一代人,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在规划陵园和设计碑石时都按这一思路去着想,尽量让已仙逝的人体现他的精神财富,更尊严,更体面地离开人世,让亲人有个永久的念想,有个悼念的去处。

而在做石材纪念碑和墓碑的过程中,我们与各地不少陵园公墓有所接触,发现很多地方只是单纯卖给你一块地,让你把亲人葬在那里,人文关怀很少。很多人一提到墓地陵园,就觉得那是个很阴森很恐怖的地方。但实际上,像古时候的祖坟、陵墓,有很多讲究,包含了我国很多传统文化,比如古时候很多人会在父母陵墓旁结庐守孝等。所以我希望能够改变更多人的想法,让我们传统的孝道文化能够更好传承。

记者:现在您又来到了惠州,您准备如何通过“长青”发扬孝道文化?

辛振钦:我们2015年下半年来到惠州长青墓园,第一个想法就是怎样把这个陵园打造成为惠州市一流的陵园,打造殡葬文化,促进殡葬改革,以人文、生态、艺术、个性化以及环保节地的理念去构建陵园,精心打造陵园,用心设计加工碑石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因此我们着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原单位名称“长青墓园”改为“长青人文生态纪念园”,我们是这样想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园区三个,铺筑道路近两公里,可供停车一百多部的场地一个,着重建造一个仁孝文化广场,利用广场文化宣扬孝义精神。我们将有信心在二到三年时间内把长青墓园打造为一处地理环境优越,风水格局上乘,人文景观独特,百年真情服务的人文生态纪念园。让生者欣慰,逝者无憾!
采写:《东江时报》记者王照冰;编辑:温舒

来源:惠州日报

惠州日报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关注 崇武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