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贴士]你会做思维体操吗?

 

每个人都要尽量学会做思维体操,不然脑袋很快会懈怠,提不起精神。当然,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记得一...







每个人都要尽量学会做思维体操,不然脑袋很快会懈怠,提不起精神。



当然,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记得一个女人曾说过,某一段时间,她感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时,就拿出《红楼梦》翻几页,精气神都会回来,这话我也有同感。现在很多书越读人越躁,会读盲,真不如不读。拿出时间读一些好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有回甘,就像饮茶,会生津解渴,不然就像喝饮料,越喝越渴。

知道央视已逝的制片人陈虻,是因为柴静,后来又看了关于陈虻的一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对这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提到自己大学时代记读书笔记,就与众不同。他从不抄结论式的名言警句,密密麻麻记下的既不是论点,也不是论据,而是在论据阐述之后,论点和论点之间的过渡段。他认为,尽管这些段落在文章中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却是思维的转折点。他醉心于研究推理的逻辑,把这种思考称为“做思想的体操”。细想想,这种训练真到位。它教会你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或轻易地相信别人的结论,这种训练的确是一种思想的体操。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学理工的人没什么生活情趣,但是到一定年龄,想法完全变了,发现真正很扎实、很沉得住气、严谨、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反而都是学理工的人,干什么都像是那么回事,不像很多搞文学艺术的人有那么多好高骛远的毛病。很多学理工的人写文章很好看,为什么?因为简洁,层次细密,经得起推敲,一环扣一环。他们比较擅长做思想的体操,不会有那么多任性的感性。

这本书里还提到陈虻的另一些小细节,他做思想体操的方式很特别,他常常对编导们说要学会提高视觉文化水平。怎么提高?他自己平时喜欢看影碟,他说一个半小时的碟里浓缩了导演许许多多的经历和思考,是一种奢侈的人生享受。他举了些例子,比如《辛德勒名单》,非常干净的镜头、能挤掉的镜头,导演肯定不会用;或者看图片,随便选一张,琢磨这张照片怎么拍的,说明什么意思。一瞬间,一个主题,视觉水平就是这样提高的。任何事都有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就是破绽百出,经不起细看。为什么现在值得一看再看的作品越来越少,就是这个原因。他还有一个习惯,喜欢让编导和他一起看DVD,五分钟,以打响指来打赌镜头的剪辑切换,多半他很准确。因为懂,因为太多的视觉训练,对镜头切换有分析和判断。这只是他的业务方式和思维体操训练方式,虽然不是同行,但我觉得自己相当受益,可以类比,可以深入一层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对各种事情的思考和处理方式,很有意思。

思维体操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一段我感觉到饥渴、索然无味时,我就很想听有语言魅力的人讲讲话。抱歉,不知是不是我太挑剔了,身边这样的人并不多。多半时候,跟一些人说话我常常走神,因为实在感觉交流言之无味。听有趣的人讲话也是一种思维体操,可遇不可求。于是,我选择听听有趣的访谈节目,比如撒贝宁主持的一档《开讲啦》,主持人比较聪明幽默,比那些所谓搞笑煽情的人高了几个档次,有几期还不错。但也分人,有些嘉宾名气很大,但没有语言魅力;有些很不错,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李栓科那期,就很有意思,言之有物。李个人也非常有人格魅力,养眼又养耳。刘德华的那期也不错,很幽默。懂幽默的人太少太少,能自嘲还有点水准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一期节目我是从头笑到尾,很开心,听聪明人说话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过去好几年了,我还记起许戈辉采访天体物理学家马中佩时的谈话。马中佩活得真高兴,目光如炬,她一谈起“天体黑洞”像谈起情人,说业余时间最喜欢几个物理学家一起拉小提琴,提到对孩子的要求:只要比李云迪的物理好一点,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好点就行了,她要当个高兴的妈妈。真聪明。听这样聪明的谈话常常是我的思维体操,让我可以高兴好久。

我常常听一位朋友聊起她的先生,真正是大智慧的人,非常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她是全职太太,有一段时间很在意别人问她在哪儿高就,没想到先生从容地说:家里蹲大学了,她是教育博士后(教育孩子)……我也非常喜欢听她说话,大概是跟这样的先生相处久了,她也变得非常从容、放松,幽默感十足。

思维体操,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前提是你是个有心人。


    关注 微观信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